在這個社會上,大嘆不如歸去的人應該不少,可是歸去後,又要去哪裡呢?要像陶淵明一樣歸去,那很有個性,也要很有勇氣,所以大部分人還是會安於現況吧!

 

《人間萬事》不如歸去     摘自人間福報   2008/6/17  作者: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在《古文觀止》裡,有一篇陶淵明的作品《歸去來辭》,可謂名垂千古。陶淵明因為不願在官場裡為五斗米折腰,因此興起了「不如歸去」之念。從文中「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見其急於歸去的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現代人有時在公司行號任職,或服務於公部門中,偶爾也會因為事與願違,因而興起「不如歸去」之感。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一、不受重用:有的人在某個單位服務,感覺自己懷才不遇,有志難伸;既然不能受到主管的重用,也就不願再浪費時光歲月,便想另謀發展,所謂「此處不用人,自有用人處」,因而有「不如歸去」的想法。

二、不被尊重:有的人從事工作,待遇微薄可以接受,「不被尊重」的感覺難以忍受。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人都希望受人尊重,當他感覺主管了解他、信任他、重視他,他也會鞠躬盡瘁加以回報;如果感覺不受重視,立即意興闌珊,心灰意冷,當然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所以主管用人,能得人才,應該給予尊重。

三、不給因緣:部屬追隨領導人,為其奉獻心力,領導者也要給屬下因緣。例如,讓他有進修、升遷的機會,讓他對前途感到希望無窮,覺得在此服務有很多機會可以發揮所長;如果部屬覺得主管不給因緣,讓他看不到希望、前途在那裡,因而有了「不如歸去」的想法,那麼離你而去也是遲早的事。

四、不能適應:有的人在工作上適應不良,例如對工作的時間、工作的環境、工作的性質,乃至與同事相處發生困難,但又沒有解決管道,當然就會動起「不如歸去」的念頭。因此,只要是人才,我們要讓他適應環境,領導者也要讓環境來適應他,彼此相互適應,就能如魚得水、如鳥居山林,就不會有「不如歸去」之嘆了。

五、不能發展:每一位工作者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上能有所發展,能夠施展抱負,大展鴻圖。可是有一些團體機構,暮氣沉沉,都是一些老邁的人居高位,讓後進者覺得無所發展。例如韓信夜離漢營,就是因為感覺前途得不到發展,所幸蕭何月下追韓信,讓劉邦築壇拜將,終能展其抱負。發展是生命的延伸,一般仁人義士都把事業看得比生命重要,所以讓工作者找到施展抱負的舞台,自然不會有「不如歸去」的舉動。

六、不能生根:有的工作者在團體裡找不到歸屬感,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過客,無法落地生根,不值得在此終身奉獻,自然會時時動念「不如歸去」。因此,無論國家或團體,經常走馬換將,讓工作者沒有安定感,隨時都做好離去的準備,如此留不住人才,國家、團體又如何能發展、興隆呢?如果能夠重視人才,讓他捨不得離開,自然不會有「不如歸去」之舉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g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