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31中央研究院開放參觀,一早先到溫室參觀秋海棠特展,
出來後下著雨頗冷,到中國文哲研究所逛一圈,
拿到書畫圖案的書籤和杯墊,就去找吃的。
因為參觀的人太多,連高中生都來了,
院內只有幾家餐廳,用餐的人大排長龍,
最後只好買便當,在走廊上用餐了事,再去咖啡攤買了杯咖啡喝。
下午就先看看生態池,旁邊有一排帳篷,
有的可以玩遊戲,還提供賞蝶折頁,
另外有許多義工解說員來回走動,幫遊客講解。
上圖是圓葉節節菜,又稱水豬母乳。
台灣油點草大家應該有概念了。
左邊的紫花是大葉田香,葉子長得像九層塔,又稱水八角,
我記得八煙曾在夏天推出大葉田香茶和冰淇淋,但我在八煙沒看到這植物,
一聽到這是大葉田香,我恍然大悟。
這花看起來很像小朵的木槿,其實是虱母草,有白色和粉紅色兩種。
假地豆。
其實還有不少植物、昆蟲和鳥,不過因為下雨天,不容易觀察,
我又只能用手機拍,這回就不再詳述。
我問過解說義工,才知道中央研究院除了研究大樓有門禁,
其實平常是可以進入戶外區域的,這生態池在戶外,隨時可以去,
下面介紹的三個館,也有開放時間可參觀,
另外可能還有些館也有開放參觀,有興趣的朋友可上網查詢。
參觀完生態池,來到胡適紀念館,
這中研院還蠻大的,得看地圖找,有大學校園的感覺。
外面有一棚紫藤,簽名就送印有胡適名句的鉛筆,再拿著有獎徵答單進去找答案。
這紀念館是他在台居住時期的故居,進入後是起居室,擺設簡單素雅。
裡面還有另一個展覽館,不過都不能拍照。
展覽主題是胡適與蔣介石,副標題是道不同而相為謀,
展覽介紹兩人從1920年代中國剛統一時的衝突,到抗日時期建立關係,
胡適還為了抗日和反共而前往美國爭取支持,但國民黨最終還是被迫遷台。
退守台灣多年後,1958年胡適返台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1962年心臟病發逝世,安葬在南港舊莊墓園。
有獎徵答的問題,都可以在展覽館找到答案,
之後可以去換小獎品,是胡適名句的書籤。
這展覽館每週二~六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開放,國定假日不開放。
接著來到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從外觀看上去,就是很有特色的建築。
入口處的牆壁裝飾。
首先參觀在地民族文化展覽,除了原住民文化,也有民間信仰。
這裡可以拍照,看到難得見到的排灣族鼻笛,
想到正在教的音樂課程裡有介紹,就拍下來了。
這次的特展是未褪色的金碧輝煌,內容是緬甸古典音樂的近代發展與多元再現。
對我們來說,緬甸是個很陌生的國家,
因為我在美國時曾結識緬甸朋友,所以看到這展覽,就想來看看。
曾被英國殖民的緬甸,樂器也受西化影響,這個喇叭小提琴也太奇特了。
左側的竹琴像木琴,右側的扁琴有吉他的影子,但有很多條絃。
由左而右是斑鳩琴、曼陀鈴和彎琴。
另有看到解說上有一台鱷魚彎琴,下方像前突出,作成鱷魚的嘴。
有懸絲偶的表演方式
傳統樂器裡一整組的打擊樂器,中間是一個透明人形在演奏的樣子。
一整組的鼓。
CD和譜,沒想到他們也用五線譜。
展館不算很大,但展出的內容還蠻少見的。
想參觀是可以前往的喔,
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開放時間為每周三、六 9:30~16:30,國定假日休館。
最後一站是嶺南美術館,
這是李遠哲先生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覺得院內藝術氛圍不足,
於是商請嶺南國畫大家歐豪年教授為中研院作畫,
民國八十九年獲贈澹寧致遠圖,開啟中研院收藏文物藝術品的構想,
於是有了嶺南美術館的誕生。
歐豪年教授捐贈所藏嶺南書畫名家精品百件,
也包括他本人的若干作品,作為籌設美術館的基礎。
捐贈作品中,以嶺南畫派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
及歐教授業師趙少昂等前代大師各時期代表作品為重點。
簡單的說,嶺南畫派是現代國畫,從廣東開始,
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三人算是創始人,館內有關於這四人的介紹和塑像。
展場不大,不過也讓原本毫無概念的我,對嶺南畫派有初步的認識。
這是吳伯雄先生送給歐大師的中國金星硯。
張大千先生所寫,贈送給歐豪年先生的,據說當時他四十歲。
朱銘為歐豪年造像。
嶺南美術館也是可以參觀的,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五每天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五時,
週六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週日、週一休館。
第一次到中研院參觀,遇到下雨,就只參觀這幾個地方,
下次如果還有開放參觀日,還想去看看其他的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