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走完寧壽全宮,看到不少寶物,
今天要往東六宮看看,先看齋宮、景仁宮和延禧宮。
齋宮是清雍正九年(1731)在明弘孝殿、神霄殿舊址建造,
是前朝后寢兩進的長方形院落。
東暖閣是書屋,西暖閣是佛堂,後寢宮為誠肅殿,
是清代皇帝行郊壇祭祀典禮前的齋戒之所。
大祀天地時,皇帝可於紫禁城內致齋二日,
壇內齋宮致齋一日。齋戒期間不葷食、不飲酒、不作樂,不理刑名。
在寧壽宮區看到的幾乎都是清朝的文物,
齋宮目前展示的都是明朝的瓷器,永樂時期征蒙古、服安南、下西洋,
御窯也成了世界工藝品製作中心之一。
花卉紋大盤,看起來碎掉過被黏起的。
也是花紋系列的執壺
青花海水紋雙耳三足爐
八方燭台
左邊的是壺春瓶,右邊的是歇覺山盤。
白底藍紋,很像青花瓷。
高足碗
接著來到景仁宮,一進門就有另一個門擋著,像個屏風。
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初名長安宮,
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為景仁宮,
清順治十二年(1655)重修,保持明代初建時格局。
明代為妃嬪居住,清代為后妃居住。
清順治十一年(1654),玄燁(康熙帝)在此出生。
康熙四十二年(1703)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皇帝為悼念其兄,曾暫居於此。
雍正帝熹貴妃(乾隆皇帝之母崇慶皇太后)、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曾居此宮。
乾隆款豆青地粉彩花鳥圖盤,畫得很細緻。
同治款黃地粉彩描金五蝠捧壽紋碗
"慎德堂製"粉彩博古圖雙耳瓶,那小燈籠很古典。
端石素池抄手硯
粉彩錦地書卷式筆筒
畫琺瑯勾蓮蕉葉紋沖耳三足爐
蝴蝶戲花瓶
銅胎畫琺瑯仕女五子圖盤
白地套紅玻璃鶴鹿同春鼻煙壺
天然瑪瑙光素鼻煙壺
明 白玉龍首帶鈎
"心雄萬夫"田黃石章
唐 海獸葡萄紋銅鏡
這個就是最近很紅的延禧宮啦。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長壽宮,
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為延祺宮,清代改為延禧宮。
明清兩朝都是妃嬪住的地方。
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宮原與東六宮其他五宮格局相同,道光二十五年(1845)延禧宮起火,
燒毀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僅餘宮門。
宣統元年(1909)在原址修建一座三層西洋式建築靈沼軒(又名水晶宮)。
該殿所有架構均為鐵鑄,因國庫虛空,直到宣統三年(1911)冬尚未完工。
1917年張勛策動溥儀復辟,延禧宮北邊被直系部隊飛機投彈炸毀。
1931年故宮博物院將其改建為文物庫房。
這裡也有些明朝的瓷器。
青花把蓮紋盤
黃地青花萱草紋盤
青花穿花龍紋高足碗
青花雲龍紋梨形壺
這綠色的好像是個容器,我個人覺得也像枕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