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從北投歐吉桑的田裡拿了幾棵艾草種在小田園,已經種了好多年,
今年初突然想起針灸時會用的艾灸,就上網查了一下,原來可以自己做耶。
冬天許多人手腳冰冷,艾灸可以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除溼寒,
這樣的好東西,剛好又有自然原料,就嘗試做做看吧。
艾草長高後,下方的葉子會自然乾枯,我先摘這些葉子下來用。
葉梗太粗需要先去除,葉子則需要花點時間弄細碎,手容易磨粗。
感覺夏天處理會比冬天好,
至少不會像冬天太冷長肉刺,或手指邊緣裂開會很痛。
我先取葉片撕碎,越細碎越好,要有綿毛的感覺。
再用跟同事借來的研磨缽搗碎,但效果不是很好。
如果缽底有顆粒狀,或許研磨的效果會更好。
磨碎之後變成所謂的艾絨,要加點精油和水去揉和它,不然不會結合在一起。
一開始我用薄荷精油加上少少的水,一直無法結合在一起。
後來加多了,結合在一起後就要把水擠掉。
用薄荷純精油去做,捏完手不太舒服,燃燒的時候味道也比較明顯。
後來我加薰衣草按摩油,製作時手去捏就沒有不適,燃燒時味道也較溫和。
也有人加香茅油做艾錐,可以拿來驅蚊。
P.S.後來再做,發現不需要加水,捏了艾絨,加點油就能捏成圓錐狀,
不用放乾就能用,也很好點著。
完成後要風乾才能用,否則點不著。
我要使用時還不夠乾,就拿去微波爐用小火微波至乾。
捏得太緊也不太容易持續燃燒,可以用針戳一戳,讓裡面有空間可燃燒。
我在中醫診所看他們用針灸,是把圓筒狀的灸放在針上,下方用紙片接艾灰。
自己用艾錐可以切薑片來墊,也增加溫熱的效果,約切0.3公分。
放灸的穴位我選足三里、大錐穴和神闕穴(肚臍)。
(2002年在美國註冊念過一學期的中醫學院,對穴道經脈有點概念。)
一開始燒的時候還不太感覺到熱氣,用手拿也沒問題。
慢慢往下燒就要墊薑片。
很巧的是,寒假看韓劇"王的文字",
剛好看到後面王生病,他們也用薑片墊艾錐治療呢。
整個燒完其實會燒到薑片的,如果燃燒順利又旺盛,
還可能燒破,所以不能切太薄。
不過薑片如果比較溼,艾錐與薑片之間沒有空氣,艾錐也會燃燒不完全。
燃燒時隨時注意艾灸狀況,隨時調整:
如果太熱就先移開,還沒燒到底不熱,就可以直接放在皮膚上。
艾灸如果在燃燒,是會燙傷皮膚的,要注意掉落的艾灰是否還在燒。
第二次製作的艾錐是用調和過的薰衣草按摩油去揉製,
使用起來味道較溫和,薰過的穴道附近都感覺溫熱舒服。
這個冬天我幾乎不覺得冷,最冷時穿衣也是一件毛衣和一件(羽絨)外套而已,
可能跟我喝紅棗枸杞茶有關,這艾灸也有加分。
同事嚴重感冒也拿回去使用,放足三里、大錐和神闕效果都不錯。
因為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我第二次製作就比較細緻,
但接近底部還是會有燒不完全的問題。
我有試著用大一點的釘書針頂著,不過釘書針會傳熱,
也要注意太熱的話要移開皮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