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四月,朋友想讓小孩唸華興小學,約我一起去學校看看招生說明。
我開車提早到,停在附近巷子,卻發現這台灣神學院,
走近門口發現花木扶疏,有點好奇,就走了進去。
台灣神學院由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師於十九世紀末創設,
最早設在淡水,後來遷到台北雙連,1965年才再遷到陽明山嶺頭現址。
目前設有神學研究所以及教會與社會、教會音樂等兩個系,
是個以宗教及人文教育為主的小型學院。
校園文化及教育過程注入多元開放的普世觀點,同時關懷本土。
學生以福佬籍居多,也有客家籍與原住民學生。
體制上歸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型態也反應"改革宗"基督新教精神。
門口柱頂上有特殊的石雕,看起來好像是天鵝。
在官網查了一下,竟然是龍,和天鵝方向相反喔!
這龍頭是陳敬輝所設計,
他是牧師陳清義和馬偕長女偕瑪連的養子,算是馬偕的外孫。
龍是本土化的宗教象徵,取其"大有能力"及"吉祥"之意,
以龍為校門,象徵著校門以內為"神聖空間"。
神學院是基督教,竟然也將本土宗教象徵放在校門,
可見他們也有寬大包容的心胸,這才是基督教的博愛吧!
警衛室的對面有棟石頭砌牆的建築,有中國風格的屋頂,
門上寫著"餐廳",不過大概不是用餐時間,沒有飄出飯菜香。
走了一小段上坡,看到左邊有段階梯,上面有綠樹遮蔭,綠廊已然形成。
這一路進來,有不少櫻花樹,春天應該很美。
沿著階梯往上走,才發現地上有好多紅色落葉,好不浪漫。
來到階梯頂端,迎來偕牧師叡理博士的銅像,
偕叡理博士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馬偕,
他是加拿大長老教會派到海外的第一位宣教師,
在台灣北部從事醫療、教育、傳道工作。
他1882年在淡水建立的理學堂大書院俗稱牛津學堂,
就是現今台灣神學院的前身。
後方是台神教堂,是座結合東西方建築形式的本土化教堂,
由台北名建築師林慶豐及淡水中學美術老師陳敬輝設計,
由建築家胡明德監造,1958年完成。
教堂的一角有塊紀念基石,1957年立的。
走進教堂內,小而莊嚴,外面的光能透進室內,還蠻明亮的。
教堂內有管風琴,這是1895年由美國密蘇里州 Kilgen & Son 公司製造,
原設是在孟菲斯第一長老教會,
由美國長老教會台來宣教師施麥哲(Rev. Smathers)引介,
於1977年運來台灣,1978年於台灣神學院校慶時正式啟用。
接著走到神學院的主要行政大樓-吳威廉樓,
只從穿堂走過,並沒有多參觀室內。
吳威廉接續馬偕在北台灣的工作,是加拿大派來台灣的第二位牧師。
他行事不居首位,尊重本地人,以合議精神開創北部教會的議會制度。
他也是出色的建築家,實際建造許多教會及學校,
當時被稱為全亞洲最美麗的建築物馬偕醫院舊樓也是出自他手,可惜已被拆毀。
此樓奠基紀念石,1956年所立。
行政大樓的對面有樓梯往下走,就會到籃球場。
校內指標還算清楚,走一圈下來會發現,其實範圍不是很大。
遇見孫雅各博士銅像,他是誰呢?
他是美國人,受加拿大長老教會徵召來台,
在日據時期和戰後教會裡的重要角色。
他的主要貢獻是對原住民宣教及神學教育。
台灣神學院原來在中山北路台泥大樓,
因為過於吵雜,加上空間不敷使用,
他便將學校遷往陽明山嶺頭現址,並苦心經營。
這棟兩層樓的教室古色古香,還爬滿了藤蔓,很特別。
走廊上的鏤空磚圍牆也頗具特色。
台神展示館(台神是台灣神學院的簡稱),我沒進去,應該是沒開。
真的有咖啡館,也是沒開,沒得喝。
校園裡有好多花草樹木,蠻美的。
有成排的麻葉繡球。
華八仙
小巧的活動中心,這兒的學生應該不多。
美麗的杜鵑花和蜿蜒的校園小徑,是不是很吸引人想尋幽訪勝呢?
如果只看這照片,會以為在哪個漂亮的公園裡吧!
山茶花也開得楚楚動人。
這校園真是小而美,沒有喧囂聲,是個可以慢步靜心的好地方。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2巷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