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JPG

 

2015年暑假去了西安和北京,當時在北京紫禁城混了一整天,裡面真大。

這紫禁城是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皇宮,名字來自紫微星垣,

是以黃瓦、紅牆、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築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徵。

城裡有許多明、清兩代宮廷收藏,

以前總說台灣故宮帶了很多寶到台灣,但其實北京故宮還是有很多珍寶的。

因為太多照片,一直不知道怎麼分享才好,今夏決心分幾篇趕緊分享。

 

那年我去了兩次才進入參觀,全因人多,而天安門前的人行道兩側就已經有安檢,

第一次想從東邊進,人好多我不耐排,決心改天早點到。

第二次我改從西邊進,就沒有排隊人潮了。

(若是想從東邊到西邊是不能用走的,

整個人行道都是安檢圍起來的範圍,得搭公車一站才行。)

安檢沒人潮並不表示真的沒有人潮,紫禁城裡還是一大堆人的。

 

 

 

隔著西長安街是廣場,我想應該是天安門事件的現場吧,

兩側則是黨國重要機構。

這西長安街很寬,東、西向各有六、七條車道,真的非常氣派。

 

 

(9).JPG

 

天安門前外金水河上有七座橋,中間五座統稱外金水橋,

分別與天安門城樓的五個門洞相對應;

兩旁的公生橋分別與太廟和社稷壇正門對應,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重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正中間的橋不能走,只能從側橋與旁門進入,

從這門進入,一路往北走,不走回頭路。

天安門則建於永樂十五年(1917),叫做承天門,

後來曾遭毀壞,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成一座城樓。

城門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頂,覆蓋黃琉璃瓦。

 

 

(12).JPG

 

進了門洞,有兩根高高的柱子,這裡是皇帝頒布重要詔令的地方,

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審要犯、

殿試公布三甲等重大儀式都在此舉行。

 

 

(14).JPG

 

再來是端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重建於清康熙六年,

結構與風格與天安門相同,明清時用於存放皇帝儀仗用品。

中間的門是皇帝走的御路門,兩側的王公門宮王公貴族走,

最外側的品級門供三品以上官吏走。

現在大家都能當皇帝走中間的御路門啦!

 

 

(15).JPG

 

進了端門是一長排的售票口,還好不用排很久。

不過這麼多窗口都還需要排隊,可見每日參觀的人有多少啊!

 

 

(16).JPG

 

買了票就往午門走,午門成ㄇ字形,與前面幾個門不太一樣。

午門也是建於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

清順治四年(1647)與嘉慶六年(1801)各修建一次。

城門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

兩側有廊廡,廊廡兩端各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

形似朱雀展翅,所以午門又稱五鳳樓。

中門當然還是皇帝專用,此外大婚時皇后所乘喜轎可走,

狀元、榜眼、探花在殿試結果宣布後也可走中門離宮。

 

這裡是皇帝頒發詔書的地方,軍隊凱旋歸來也在這兒獻俘,

明朝皇帝處罰大臣廷杖也在此舉行。

不過據考究應該沒有在午門外斬首這樣的事。

 

 

(19).JPG 

 

進午門前左側有個中山公園,是明清兩代的社稷壇,要另外買票進入。

這日行程紫禁城已經足夠,所以就不進去啦。

 

 

(18).JPG

 

旁邊看得見護城河。

 

 

(21).JPG

 

這會兒真的要進入午門啦。

 

 

(23).JPG

 

首先來到一個寬闊的庭院,這裡有內金水河,也有五座橋。

 

 

(26).jpg

 

橋上石柱還有不同,大家應該可以猜到怎麼區別了吧。

 

 

(28).JPG

 

眼前的建築好宏偉,但並不是宮殿,是太和門,並沒有開。

這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現存的太和門是在清光緒年間修建的。

明朝的早朝在此舉行,清朝在此受朝與賜宴,聽政則改在乾清門。

 

 

(30).JPG

 

兩側擺了威舞的銅獅,後面好像是體積的標準量器"嘉量"。

 

 

(38).JPG 

 

從側門往內繼續走,就來到了太和殿的庭院。

 

 

(37).JPG

 

太和殿建立在三層漢白玉基座上,非常宏偉的建築,遊客們全向宮殿走過去,

中間肯定是皇帝走的路,而且有石雕,並不開放。

 

 

(35).JPG

 

兩側廊廡很冷清。

 

 

(40).JPG

 

有個弘義閣,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清順治三年(1646)修建,

為內務府庫銀,貯存金、銀、制錢、珠寶、玉器、金銀器皿等,

皇家用的金銀器皿由銀庫預備,用畢要歸還該庫。

 

 

(46).JPG

 

來到了太和殿下,中間斜坡上有大量的龍鳳石雕。

 

 

(49).JPG

 

漢白玉欄杆下有石雕龍頭,是排水用的,不禁讓我想起歐美的滴水獸。

這排水龍頭每逢下雨一起噴水,形成千龍吐水的景象。

 

 

(50).JPG

 

太和殿是外朝三大殿中的正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

幾經焚毀、重建,現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後形制。

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高三十米,重檐廡殿頂,

是中國規格、等級最高的古建築。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舉行國家重大慶典的場所,

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三大節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

公布進士金榜、派將出征等重大慶典活動都在此舉行。

可惜沒開放參觀,看不到裡面的樣子。

 

 

(54).JPG

 

那就看看"丹陛"上的擺飾,丹陛就是殿外的大平台。

 

(55).JPG

 

鶴和龜都是長壽的象徵,銅鶴與銅龜都象徵江山萬代。

 

 

(53).JPG

 

日晷是古代計時器,另一邊應有個標準體積計度器嘉量,也象徵皇權。

 

 

(60).JPG

 

宮中有不少銅、鐵缸,是裝水用來防火的。

 

 

(57).JPG

 

 

屋簷也很講究,正脊兩端有螭(ㄔ)吻,垂脊檐角上則有仙人神獸像,

最前端帶頭的是騎鳳仙人,依序往屋頂方像是: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ㄙㄨㄢㄋ一ˊ 獅子的古稱)、狎魚、獬豸、斗牛、行什,

最後一個大的是螭吻,也較鴟(ㄔ)尾。

 

 

 

 

 

 

(63).JPG

 

轉角處有大的排水龍頭。

 

 

(67).JPG

 

接著往後走,來到中和殿。

皇帝要到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會先在此休息,並接受執事官員跪拜。

如遇親祭,皇帝會在乾一日到此閱視祝版,祭先農壇則要查驗農具。

中和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幾經焚毀、重建,現為明天啟七年(1627)重建後的樣貌。

平面成正方形,單檐四角欑尖頂,安銅胎鎏金寶頂,面積是外朝三大殿最小的。

 

 

(68).JPG

 

殿內以俗稱金磚的細料澄泥方磚鋪地,寶座上方掛有乾隆帝御筆"允執厥中"匾,

"允執厥中"出自尚書「人心惟危,道心為維,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70).JPG

 

最後是保和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幾經焚毀、重建,現主體梁架仍為明代建築。

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式頂。

 

 

 

(71).JPG

 

建築結構採用減柱造法,減去殿內前檐六根金柱,開闊了空間。

殿內寶座居中,上方掛有乾隆帝御筆"皇建有極",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準則。

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

清代每年除夕與元宵節,皇帝在此賜宴少數民族王公大臣。

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帝與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順治帝大婚也在此舉行。

前龍五十四年(1789)這裡成為殿試的固定場所。

 

 

(85).JPG 

走到保和殿後方,有個宮中之最大石雕,明初建造三大殿時雕刻,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鑿去舊有花紋重雕。

四周為纏枝蓮花紋,下不為海水江牙,

中間雕刻流雲以襯托象徵天子"九五之尊"的九條蟠龍。

石料採自北京西郊房山大石窩,以冬季沿途汲水潑成冰道拉運的方式運道紫禁城。

 

 

(92).JPG

 

後面是更廣大的內廷。

 

 

(83).JPG

 

正後方是景山公園,我逛完整個紫禁城,最後從故宮北門神武門離開,

繼續往山上走,眺望下來可以看到紫禁城全城。

 

 

(78).JPG

 

 

西六宮從外觀看過去還很漂亮,但稍後參觀有整理開放的並不多。

 

 

 

 

 

 

(82).JPG

 

往西北邊遠處看過去,可以看見北海公園的白塔,

我也很想去,可惜那天已經走到腳快斷了,當然就沒去了。

 

 

(91).JPG

 

往東邊有珍寶館和鐘表館,入門時我就買了套票,接下來就要去看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g Fish 的頭像
    Big Fish

    BigFish自由自在的魚《●)))><

    Big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