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看到好友分享家裡的楊梅成熟,我也在外面看到有人賣,
傳訊息詢問北投農夫,山上的楊梅是否摘完了,說只剩一些。
隔了一週傳來訊息告知還有一棵晚生品種,可以趁沒雨趕緊去摘。
我已經三個多月沒上山,當天下午我就上山採果。
果然還有一棵有楊梅,乍看不多,其實還不少喔。
楊梅是楊梅科楊梅屬植物,又稱樹梅,三月開花,五月結果。
花單性,雌雄異株,直立的柔荑花序,排列成穗狀,
花很小,我曾見過,但不容易觀察。
果實為圓形核果,外面是多數囊狀體密生而成之細瘤粒,
剛開始是青綠色,後來會變成紅色,滋味酸甜可口,顏色越深越甜。
我覺得果肉的口感有點像草莓,果核則像梅子。
怕酸的話就挑深紅色的吃,也可以做成蜜餞或果醬。
這一棵除了果實晚生,果粒也比較大,而且比較不會被壓爛出汁。
地上掉了不少,真可惜。
遠看有點像荔枝呢!
摘不到一小時,一大桶就快滿了,這樣放其實很怕底下的會壓出汁來。
我覺得很奇妙的是摘完楊梅手會黏黏的,洗過還是有黏黏的感覺,好像果實外層有蠟。
我怕果實被壓爛,所以帶了幾個盒子去裝,沒裝下的就整袋拿回來。
袋裝的拿回來之後趕緊放在盒子裡,最多疊三層,
後來發現透明盒裝底下的已經有被壓出汁來了。
這麼多楊梅,沒辦法馬上吃完,農夫說他們會冰在冷凍庫,夏天要吃再拿出來洗來吃。
我只把一些顏色較深的挑出來放冷藏留著吃,其他的就做果醬吧。
隔天早上用鹽水浸泡一下,讓小蟲子跑出來,有說是果蠅幼蟲,無害。
清洗後一顆一顆放在大盤子裡吹乾,然後再入鍋煮。
小火慢煮,一滴水都沒加,竟然煮出了一鍋水。
煮了超過半小時,囊狀體會與果核分離,建議煮久一點,要取果核(去子)會比較容易。
有的果肉已經分離,有的還是一顆一顆的樣子,
撈起來用湯匙壓一下,大部分果肉還蠻容易分開的。
煮的時間如果不夠久,就要花多一點力氣去壓,才能讓果肉與果核分開。
果核吃起來就像梅子,難怪名字裡有個梅字。
把果肉和煮出來的湯汁再次加熱,這時我才加糖,結果又一直出水。
這味道好像洛神花與桑椹,蠻酸的,要加不少糖。
越煮越濃稠,就熄火放涼。
我先把果肉部分裝到玻璃瓶裡,做成果醬就不用急著把楊梅吃完了。
煮完也就只有一大瓶和一小瓶,要抹麵包、配甜點、放優格裡或加水稀釋來喝都可以。
然後我把果汁的部分裝瓶,也有將近三瓶,合起來大約一公升吧。
製作果醬要先洗、放乾。小火煮一小時後再悶。悶完要去果核,再把果肉加糖煮。
悶的時候我先去做別的事,但製作過程也至少要三小時,其實蠻搞工的。
還好成品酸酸甜甜,蠻好吃的,我可以留著慢慢享用。^_^
當天還拿了地瓜葉、紅莧菜、韭菜、大黃瓜、小黃瓜和竹筍回家,大豐收。
楊梅季節已經差不多過了,想吃新鮮的要等明年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