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卡羅爾一世國王的帕麗絲城堡,
搭了遊覽車,往下一小段,就來到希奈亞修道院,
車停路邊,我們下車進入參觀。
希奈亞修道院是在1695年由Mihail Cantacuzino王子創立,
以埃及希奈山上的聖凱瑟琳修道院命名,
至2005年有13位東正教修士住在這裡修道。
大門口旁邊的牆上有一座鐘樓,是1892年增建的,
1700公斤的鐘是從布加勒斯特的Coltea Tower鐘樓運過去的。
大門與屋簷都是木頭做的,看起來很厚實。
進入後又前方有一座教堂,這是後來建的,我們稍後再來參觀。
先往前走,從左側小通道進入另一個庭院,要去參觀老教堂。
白色牆面很搶眼,上方則是木造屋頂。
上面的房間都有突出的窗台,下面的窗戶也有造型,很美。
老教堂在中間,要繞一下才會到入口,而四周是較矮的房子。
來到正面,看起來小而精緻。
這個拜占庭風格的教堂 建於1695年,1795年第一次整修內部壁畫。
2006年關閉維修,2016年才重新開放給大眾參觀。
門廊屋頂的壁畫有許多人物,左側有很多都有光環,是已經得救升天的人。
右側有一些還沒有光環,是還沒得救升天的普通人。
真正的入口很小,只容單人進出。
門的兩側與上方有精緻的石雕,正上方還有我看不懂的文字記錄。
走進門口,有個門廳,抬頭一看也有很多壁畫。
有三個拱門,把內堂與門廊隔開。
牆上的壁畫。
感覺是兩個重要家族。
進入到中殿,兩側有比較高長的窗戶,還有大幅的人物壁畫。
一般做禮拜時民眾都是站著,
不過兩側牆邊也會有幾張椅子給長者或不方便的人坐。
再往裡面走就是舉行儀式的聖殿,相當莊嚴,神職人員就從前面的門進出。
從大廳下方抬頭看圓頂設計,除了圓頂有壁畫,還開了八個窗讓光線透進來。
簡單參觀完老教堂,就往外走,
外圍的建築走廊有好多拱門,也很漂亮,大概是修道院辦公或居住的空間。
接著就讓我們自己去大教堂參觀。
大教堂建於1846年,
不過有現在的外觀是在1897~1903年被指定為醫院使用時擴建的。
大教堂比較新式,外面有氣派的門住,但就沒有門廊壁畫。
進入後就是門廳,依然有漂亮的壁畫,
可能是因為較新的緣故,沒有模糊毀損的樣子。
中殿很大,看起來就很新,而且金碧輝煌呢。
因為卡羅爾一是國王的關係,這裡也是第一個羅馬尼亞境內使用電燈的教堂呢。
接著就要來看黃金馬賽克壁畫的五位重要人物:
左邊這位Iosif Gheorghian是1903年增建並重新開放這個大教堂的人。
右邊這位是卡羅爾一世國王。
左邊是伊莉莎白皇后與瑪麗亞公主,
右邊的則是建立老教堂的Mihail Cantacuzino王子。
大殿被圍起,無法進入,只能趨前欣賞。
聖壇前方有許多壁畫,兩側半圓形空間有窗戶引光進入。
上方圓頂一層一層疊上去,似乎只開了四個窗。
看到網路上的資料說院裡有個圖書館,陳列著創立者Cantacuzino家族的珍貴珠寶,
還有1668年最早的羅馬尼亞翻譯本聖經,不過我們就沒有參觀了。
離開前欣賞了一下修道院外面的花圃,有好多顏色的劍蘭呢。
已經12點半,接著要去吃午餐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