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網路上看新聞的時候,發現今年大學錄取率高達九成六,六科總分十八分就有學校可以唸;高中職則是有五萬多名的缺額,甚至有零分也有學校可以讀的說法。乍看之下,真是怵目驚心。不過我看了好幾篇報導,開始有些不同的想法。從這樣的現象來解讀,我想可以從幾個觀點來探討。


大家最直接想到的,我想不外乎是學生素質不好。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就認為,這些學生根本就不應該從高中畢業,臺灣從小學開始的基礎學校教育,應該做更嚴格的把關才行。


可是仔細想想,難道以前就沒有考很差的學生嗎?應該也是有吧!另一方面,除了這些成績低落的學生,其實也有很優秀的學生。而且每年都是這樣的,不是嗎?為什麼今年的高錄取率和低錄取分數會被特別報導呢?


這個現象所顯示的,是幾年前提倡教改,希望大家都能受教育的政策,這幾年實行下來是有問題的。當時廣為設立學校,現在卻因為孩子越來越少,學校太多,已經變成人人有學校可讀,甚至有些學校都招不到學生,要關門大吉了。但是話說回來,有學校讀,並不表示每個人都有那個程度,所以大家也不用太高興。我看記者採訪最低分的學生家長,他們就說不會讓他去讀的。


倒是李遠哲先生說的話,從某個角度來看,我是贊同他的想法的。我們的政府與教育部門,都應該好好重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他提到,大家都有學校讀並不是壞事,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讀書的料。但這並不表示成績差的學生,就不會有好的成就。如果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專長,好好發揮,前途還是不可限量的。就像現在的大導演李安,當年參加大學聯考時,數學就只考了0.68分,他也沉潛了很多年,才有發光發熱的一天。我相信每個人其實都有這樣的潛力,只是你有沒有找到、有沒有好好發揮而已。


所以高錄取率和低錄取分數所顯現出來該解決的問題,應該是大學要分級,還有學校應該要做好教學品質管理。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做研究的料,所以我們應該把這些大學分類成研究型、教學型或是技職型。這樣一來,不同需求的學生知道自己未來的目標在哪裡,才能到適合的學校就讀,學習進入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或技能。以美國為例,他們有很多大學,有很好的,也有不怎麼樣的,並不是每一所大學的學歷台灣都承認。即使是很好的研究型大學,也都各有自己學校的強項和特色。美國人選學校,是會先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系所,而不是一昧的追求名校。


另一方面,大學做好品質管理,加強教學品質,就不用怕招不到學生了。一個大學如果能把十八分的學生教成兩百分,也是很大的成就。所以應該入學從寬、畢業從嚴,讓想讀書的學生可以進大學好好學習,而學校也要好好利用四年的時間,培育出一些有用的人才。雖然這該歸咎於基礎教育不夠紮實,雖然我可以想像要教這些人的老師會很頭痛,但有些人就是「大雞慢啼」,總不能叫他這麼大個人又回去小學學習吧。所以我贊成我們的高等教育應該分級,給予這些成績暫時不好的人多一次機會。


教育,就是要學習我們不會的,如果我都已經會了,就不需要在學校裡學習了,不是嗎?臺灣的大學,真的能提供學生該學的東西嗎?我們在思考制度問題時,也應該好好想想,臺灣的大學,是不是也負起教育的責任了呢?


閱讀新聞:


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8100930031LO 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8091012067ED 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8091022158E1 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813073017K2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g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