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下午繼續留在宜蘭,下起雨來,那就去暑假錯過的二結穀倉吧,
二結在宜蘭和羅東之間,穀倉就在火車站後方的巷子,我也找了一下才找到,
從外面看起來很不起眼,去的時候又正好碰上整修,
不過走進去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這穀倉可分成三部分,左邊是農會辦公室,中間是穀倉,右邊是碾米工廠,
是日本明治時期昭和五年(1930年)建的,到現在已經有八十幾年了,
負責收購蘭陽溪南岸廣大的稻穀,精緻後再送到台北,或出口至日本和南洋地區。
民國87年列入縣定古蹟,民國98年宜蘭縣政府委託大二結文教促進會經營管理。
以前辦公室的部分正在整修不能進入,我們直接從穀倉入口進去,
一張票五十元,做得像火車票一樣,可換一杯飲料。
我們從一樓開始參觀,這一大棟主要是穀倉,有兩層樓,
中間有輸送帶,可看見兩邊房間下方有樁頂起而建,
兩邊的房間都是放稻穀的,每個房間有門,門邊兩側的凹槽有個小設計,
需要取出稻穀的時候,調整一下上方門板,稻穀就會流瀉到中央軌道區,
在軌道區先放上運稻穀的台車,就能收集稻穀。
牆上有一些洞,先猜猜看是做什麼用的?
牆上的洞就是穀倉的鼻孔,
稻穀全都壓在裡面夏天很熱,所以每個房間都有做幾個呼吸孔。
房間裡面滿滿的稻穀,正上方這一大塊是稻穀倒下來的示意圖,
倉橋就是透氣竹架,也是要讓稻穀呼吸的。
後面的穀倉間現在作一些稻米文化相關展示,
農村裡總有些廟,大仙尪仔在廟會中是不可或缺的。
有個房間裡有許多有米在裡面的國字,有些常見,有些卻不認識。
另一間有一些農業相關的俚語,大多是在描述天候與種植。
走到另一頭通道上有一輛腳踏貨車,車上還有一些以前的農具。
通道後面是碾米工廠,這機器有三層樓高呢。
上樓去瞧瞧,當時就有機器把米運到三層樓高,再從上面倒入機器內,
一層一層去掉空殼和稻殼,最後才是可以煮來吃的米。
從三樓往下看,八十幾年前就有這樣的設備,我覺得是很不錯的設備,
小時候我在爺爺家看到的也大約一層樓高而已。
雖然是穀倉,窗戶設計得蠻漂亮的。
這是穀倉側面圖,有二樓和氣窗孔,解說人員特別說這就是太子樓。
爬上樓梯來到二樓,每個展示間其實是下面穀倉間的上方,
現在不當穀倉使用,他們就用透明板子做樓板,放面擺放農具做展示。
這些工具不知道大家認得幾件?
有翻土犁田、推平、畫線的工具,還有放秧苗的盤子和雨天穿的蓑衣,
兩個竹籃是要送午餐給農夫的籃子唷。
等到收割時,要把穀粒拋打下來,圍起紗網才不會讓稻穀跳出去(左上),
這種原始的方法是很費人力的。
右上的風鼓車則可以把曬乾後稻穀裡的雜物和空殼吹出,接下來才送到碾米廠碾米。
又見美麗的窗戶,穀倉一點都不像倉庫。
後院裡有兩節普通車的火車廂,一節是廚房,一節是廁所。
草地上有一些漂流木作的農夫,又是扛米袋,又是提水,個個身強體壯。
水牛和白鷺鷥也來陪著農夫回家囉。
後面一牆之隔真的就是二結火車站,不過入口可是隔了一條巷子,分別在鐵道的兩邊。
參觀完穀倉,順步走到斜對面的紙文化館,這裡沒收門票,就進去參觀一下。
這裡記錄的主要是中興紙廠的興衰,
1918年日本人想利用蔗渣造紙,所以在糖廠附設造紙廠,
還曾是東南亞最大的造紙工廠,在這紙廠工作似乎過得還不錯喔。
當時的紙廠平面圖,有宿舍、學校、禮堂,還有雜貨店、冰果室、理髮部、洗衣部,
生活基本所需都提供了,蠻便利的。
造紙廠的機器展示
鉛字板
櫃子、紙品和工具。
門口有個大鐵管,敲管子表示要下班了。
館外有個站牌,寫了一天的作息表,要送員工上下班,送眷屬買菜,
送員工家裡的小孩上、下學,晚上還有一班車去逛夜市,服務真不錯。
晚上想去八月去過的綠海咖啡用餐,但沒位子,就找到同一條路上的三隻貓,
外面看起來還蠻藝術的。
人不多,馬上就能坐下來休息用餐,
原以為這樣比較輕鬆,不過當天的服務感覺並不是很親切。
晚餐我點了火鍋,東西還蠻多的,不過火力不大,煮得很慢。
好友點的牛排還不錯,附了兩碗長方形的飯還蠻多的,
那沙拉上頭有一種醃漬過的菜,配起來還蠻好吃的。
用餐後開車經過宜蘭車站,人不算多,但已經累了,
且晚上不好拍照,所以還是沒下車,這是我第二次路過幾米廣場沒拍囉。
到國道五號下方的超商稍等了一會兒,八點上路,還算順暢,
週日下午的管制還真是擾人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