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JPG

 

2015年7月18日,離開鳥巢國家體育館,我們前往天壇。

 

  

(1).JPG

 

經過天安門前的東/西長安街,單向就有六個車道,

而且好長一段,路面好寬,看起來就很氣派

 

 

(2).JPG

 

到了天壇北邊入口,我們先去很有特色的老磁器口豆汁店吃午餐。

據說豆汁是老北京獨特的漢族傳統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三百年的歷史,

只有北京才有,出了北京也吃不到,

大概是這樣,所以小寧的同學就特地提到這家店。

豆汁是將水發綠豆加水研磨,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產品後,剩餘的殘渣發酵所產生的,

因為材料是綠豆,所以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雖然豆汁有特色,但因為發酵過有個特殊味道,

喝起來微酸,聞起來也不太好聞,個人覺得說不上好喝,嚐過就好。

 

 

(3).JPG 

 

吃過午餐,就進天壇去逛囉,我們是從北邊進入,

走完後發現祈年殿和皇穹宇的門都在南邊,似乎從南邊的門進入比較順。

東邊也有個門,我們從那兒出去搭地鐵。

在門口買了旺季聯票,35元人民幣。

北京有許多廟壇,天壇是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建築群,

有三個主體建築與其他幾個附屬建築,建築之外的地方有古柏林,是個大型皇家林園,

面積有273公頃,是紫禁城的四倍,想要逛透也要半天。

天壇位於紫禁城東南方,是明清兩代皇家祭天和祈穀的地方,

最早是在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造,199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園區由兩道牆圍起成回字,分成內壇與外壇,

北面的牆角成圓形,南面牆角則是方形,有天圓地方的寓意。

內壇有牆分成南北兩部分,兩部分之間則有丹陛橋相連。

 北為祈穀壇是春天祈求豐年的地方,主要建築是祈年殿;

南為圜丘壇,是冬至祭天的地方,主要建築是一個巨大圓形石台,名為圜丘,

圜丘北邊有個皇穹宇,則是存放祭天時的祭祀神牌。

 

 

(4).JPG

 

從北邊的門進入,兩邊有成排的銀杏樹,當時樹下有北京壇廟文化的展示。

 

 

(5).JPG

 

像這樣的老松柏有很多,超過一兩、百年的比比皆是,好多都有掛牌。

 

 

(6).JPG

 

圍起來的區域裡有漂亮的草皮,這裡的樹幹雖然不粗,但聳立如耶誕樹,

排列整齊,一眼望去很舒服。

 

 

(7).JPG

 

祈年殿四周有牆圍起,我們繞到南面入口,

進入後就能看到祈年殿矗立在三層圓形殿座上,遊客絡繹不絕。

祈年殿用了圓形攢尖頂,基台與屋檐層層收縮上舉,

都在表現「天」的至高無上,以及與天接近的感覺。

 

 

(8).JPG

 

殿前兩側有東配殿與西配殿,目前做為展示祭天文化和相關文物的地方。

 

 

(9).JPG

 

先上祈年殿看看,三層樓梯中間的雕刻各有不同。

第一層是山上的白雲。

 

 

(10).JPG

 

第二層是鳳。

 

 

(11).JPG

 

第三層是龍。

 

 

(12).JPG

 

祈年殿最初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為矩形大殿。

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為三重檐圓殿,

殿上覆蓋著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定名祈年殿,

是孟春(正月)祈穀(豐年)的地方。

光緒十五年(1889)毀於雷火,後按原樣重建。

殿高38.2米,直徑24.2米,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例。

 

 

(13).JPG

 

屋簷下的裝飾非龍即鳳,皇室建築的象徵。

 

 

(14).JPG

 

內部有四根龍井柱寓意春夏秋冬四季;

十二根金柱象徵十二個月;十二根檐柱象徵十二個時辰;

金柱加上檐柱合計24根象徵24節氣;

再加上四根龍井柱共28柱,象徵周天28星宿。

28柱加上8根童柱共有36柱,象徵36天罡。

祈年殿的這種設計是古人重農思想的反映。

年的古字就像一個人把一束成熟的稻穀舉在頭頂上,表示收穫,

祈年殿也就象徵著祈求豐收。

 

 

(27).JPG 

 

這是稍後在東配殿看到的圖示。

 

 

(15).JPG

 

大殿中央擺的是皇天上帝的牌子,兩側則擺了模型供品。

 

 

(16).JPG

 

祈年殿北邊還有個皇乾殿,我記得當天有看到新人在此拍婚紗哩。

 

 

(17).JPG

 

皇乾殿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為五間廡殿頂,上覆藍色琉璃瓦,

殿匾是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御筆。

 

 

(18).JPG

 

皇乾殿是祈穀壇的天庫,

平日供奉著大典時在祈年殿使用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

大典前一日,皇帝親臨上香,行請神禮後,

才由太常寺官員將神版以龍亭恭請至祈年殿內各神位陳放。

 

 

(19).JPG

 

 

皇乾殿西側有個古稀門,雖然不起眼,但可不是隨便能走的。

這是清乾隆44年(1779)乾隆皇帝七十歲,

太常寺官員建議在此闢個小門供皇帝祭祀出入以減少步行。

乾隆欣然採納,但恐子孫怠惰,

便明令子孫壽達七十者方可出入此門,所以稱為古稀門。

但後代子孫都無高壽,所以只有乾隆走過這個門。

 

 

(20).JPG

 

看完祈年殿,就到東、西配殿看展覽。

西配殿是祭天禮儀館,在這邊可以知道祭天的程序和細節。

根據最早的記載,在五帝時期就有祭天的習慣。

秦朝開始有到泰山頂行祭天大典的習慣,稱為封禪(ㄕㄢˋ)大典,

兩年前看展覽還無感,今年八月到泰山看了實景演出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21).jpg

 

各種祭祀時盛酒宇供品的用具。

 

 

(22).JPG

 

 

清朝皇帝祭天時率領三千多官員,帶一千多件器物,陣仗浩大,稱為大駕鹵簿。

 

 

(23).JPG

 

舉行祭天儀式有許多過程,三個月前就要開始挑牲品,

四十天前開始樂舞演練。

祭祀前三天皇帝開始齋戒,禮部堂官在要齋戒處外放置手執齋戒牌的銅人,

傳說是唐代著名諫臣魏徵。

祭祀前一天皇帝就會到天壇的齋宮住,當晚會將祭祀燈點燃,

隔天一早四點多官員就會呈報時辰,皇帝一出齋宮就敲鐘,

燃工會在圜丘點燃燔柴爐火,禮部堂官也將神版從皇乾殿請送到祈年殿。

皇帝到具服台更換成祭祀服裝,再入殿祭祀。

祭祀依照一定的儀式和過程,

結束之後,回到紫禁城,昭告天下完成祭祀大典。

 

 

(24).JPG

 

東配殿則有祭天建築的演進,幾個比較重要的建築還有模型。

黃帝明堂建於公元前26世紀黃帝是中國古代祭天禮儀的開創者,

他建造的明堂是史籍記載中最早的祭祀建築。

西周明堂建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在都城丰鎬(今陝西扶風)。

 

 

(25).JPG

 

東漢明堂位於河南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公元56年所建。

唐朝萬象神宮建於武后垂拱三年(687),位於唐東都洛陽,

為了表示武氏政權合法性,她詔修明堂,高達90公尺,富麗堂皇。

 

 

(26).JPG

 

大祀殿則是祈年殿的前身,明永樂18年初建時是矩形。

嘉靖24年(1545)才改建成圓殿。

 

 

(28).JPG

 

離開祈年殿,中間就是丹陛橋連接至南邊的皇穹宇和圜丘,

中間是神走的路,皇帝走東邊,官員則走西邊。

 

 

(29).JPG

 

這是以前的具服台,就是皇帝更衣準備祭祀的地方。

 

 

(30).JPG

 

 

在皇穹宇外面有棵九龍柏,是一棵樹齡五百多歲的檜柏,

樹幹表面扭曲上升,好像九條蟠龍盤旋而上,故稱九龍柏。

 

天壇除了祈年殿,還有其他地方,且待下回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g Fish 的頭像
    Big Fish

    BigFish自由自在的魚《●)))><

    Big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