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JPG

 

2015年7月18日,從天壇的祈年殿出來,往南走到圜丘壇。

祈年殿是春季祈禱豐年用,圜丘壇則是冬至祭天用。

圜丘壇的北邊是皇穹宇,先進去看看。

皇穹宇最初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

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成現在的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

外觀好像一個圓亭,座落在兩公尺多的和白玉須彌座台基上,

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

 

 

(32).JPG

 

皇穹宇的祭廳和祈年殿一樣,不能進去,只能站在門口看,

大家都想一睹實景,只好乖乖排隊,單向行走。

外有牆壁圍著,稱為回音壁,也是特色之一。

 

 

(33).JPG

 

這石螭(ㄔ)頭排水口讓我想到國外建築的滴水獸(gargoyle),有異曲同工之妙。

 

 

(34).JPG

 

皇穹宇內部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撐起殿頂,

大殿是用來存放祭天時所用的祭祀神牌,

皇天上帝的牌位就供奉在正中央,左右是皇帝祖先的牌位。

 

 

(35).JPG

 

屋頂上的三層藻井層層收進,做工繁複,中間有條金龍,很是美麗

 

 

(36).JPG

 

 東西各有一個配殿,配殿後方被一堵圓形圍牆包圍著,

因為牆面堅硬光滑,有利於聲波傳遞,稱為回音壁。

據說如果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方回音壁下,面向北方輕輕說話,能清楚聽到。

當天大概是因為人太多了,我和朋友嘗試並不成功。

另外,大殿道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有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

在皇穹宇關閉門窗,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時候,

在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一聲回音,在第二塊石板擊掌可聽到兩聲回音,

在第三塊石板擊掌可聽到三聲回音。

可惜遊客這麼多,不太可能達成。

 

 

(37).JPG

 

配殿裡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

 

 

(38).JPG

 

走出皇穹宇,就是圜丘。

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每年冬至在祭天台上舉行祀天大典。

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為現在的樣子,共分三層,都有和白玉欄板,

壇面則用艾葉青石鋪設,每一層的台面石和欄板都用九的倍數鋪設,

通過對九的重複運用,強調天的至高無上。

 

 

(40).JPG 

 

我們先爬上三層圓形壇台的最上層,旁邊都有和白玉欄板,

中央有一塊石板稱為天心石,理論上站在上面說話聲音會被欄板反射,特別宏亮,

但實際上這麼多遊客圍繞著,聲波早就都被這麼多物體吸收掉了。

 

 

(40-1).JPG  

 

天心石的周圍鋪了九圈台面石,第一圈九塊,第二圈十八塊,

以此類推,第九圈有八十一塊,寓意九重天。

 

 

(41).JPG 

 

往北面望過去,是剛剛我們走過的皇穹宇和祈年殿。

祭天台外圍有兩層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有欞星門一座。

 

 

(42).JPG

 

接著我們遇到超大西北雨,一群人狼狽地躲在收費亭裡,

身體都淋溼了,過了好一會兒雨終於停了,我們又繼續走。

這是南邊的門,如果要遊天壇,應該要從這邊往北走比較順。

 

 

(39).JPG

 

回到圜丘,從下方看,是三層圓形祭壇無誤。

 

 

(43).JPG

 

西邊和東邊各設燎爐兩座,分別焚化祭祀從位供品,

東側是日神與各星辰之神的供品,西側是月神和雲、雨、風、雷諸神的供品。

 

 

(44).JPG

 

西南側有望燈台三座,祭祀前一晚會點燈。

1914年袁世凱祭天時伐倒兩根,現在只剩一根木桿了。

 

 

(45).JPG

 

圜丘東南方有八座燎爐,分別焚化清朝前八位皇帝的供品。

 

 

(46).JPG

 

燔柴爐是綠琉璃砌築成的磚爐,

祀天大典時,先放上一隻刨淨牛犢,用松枝燔燒以迎天神。

禮成後,皇天上帝神案上所有供品和祝版、祝帛都要運到爐內焚燒,

皇帝也需在一旁恭立目視。

 

 

(47).JPG

 

看完了歷史建築,開始閒逛像大公園般的園區,

草地和樹林真的很美,不過不能踩進去。

 

 

(48).JPG

 

菱形紋路的樹幹,也太巧妙了。

 

 

(49).JPG

 

神樂署在天壇園區西南角落,坐西朝東,

可能是我們太晚到了,門已經關起,無緣一見。

神樂署掌管祭祀樂舞人員的教習與演奏,被譽為明清兩朝最高的禮樂學府。

最初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內有兩座殿廳,四週有廊房相通,

殿前有廣場,可供排演。

 

 

(50-1).JPG  

 

旁邊還有一個建築,叫做齋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

是皇帝祭天大典前三天齋戒的地方。

 

 

(50).JPG

 

宮牆兩重,外有兩道御溝,內部有六十多個房間,還有一座鐘鼓樓。

我們到的時候,很可惜齋宮也已經關閉。

以後若要到天壇,還是應該早點到,多預留些時間。

 

 

(51).JPG

 

從齋宮門口走出去,是美麗的綠色隧道,看起來真是賞心悅目。

當時正是槐樹開花的季節,一陣大雨打落了不少小花。

 

 

(52).JPG

 

經過月季園,進去繞一圈,有不少花。

 

 

(53).JPG

 

我們要去搭地鐵,於是往東走,來到花甲門,在丹陛橋西側

通常皇帝祈穀要從丹陛橋走到祭壇,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

弘歷(乾隆皇帝)已經六十歲,感到力不從心,特闢此門以減少皇帝行走之勞。

 

 

(54).JPG

 

過了丹陛橋,來到東側,見到許多人在長廊下閒坐聊天,

這長廊寬五米,長350米,共72間,又稱七十二連房,連檐通脊,

是宰牲亭、神廚、神庫連結祈穀壇的封閉式通道,祭祀前夕,廊內懸燈,

典禮所需玉帛牲醴、粢盛庶品等供品,就沿長廊送上祭壇。

 

 

(55).JPG

 

最後是七星石,不過如果仔細數,可不是只有七個,而是八個。

最初在明嘉靖年間放的是七塊巨石,

上刻山形紋,訛傳為隕石,其實寓意為泰山七峰。

滿族入主中原後表明為華夏一員,乾隆皇帝詔令在東北方增設一石,

有華夏一家、江山一統的意思。

 

 

(56).JPG

 

逛了一下午,腳有點痠了,搭地鐵回小寧同學家去。

 

 

(57).JPG

 

 

北京地方很大,地鐵線很多,還算方便,不過搭車的人很多。

北京地區通常用"環"來算,我們住在五環的範圍,有點往外走了,中間還要換車。

雖然如此,有了搭地鐵的經驗,就知道可以怎麼搭到別的景點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g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