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8日,從天壇的祈年殿出來,往南走到圜丘壇。
祈年殿是春季祈禱豐年用,圜丘壇則是冬至祭天用。
圜丘壇的北邊是皇穹宇,先進去看看。
皇穹宇最初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
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成現在的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
外觀好像一個圓亭,座落在兩公尺多的和白玉須彌座台基上,
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
皇穹宇的祭廳和祈年殿一樣,不能進去,只能站在門口看,
大家都想一睹實景,只好乖乖排隊,單向行走。
外有牆壁圍著,稱為回音壁,也是特色之一。
這石螭(ㄔ)頭排水口讓我想到國外建築的滴水獸(gargoyle),有異曲同工之妙。
皇穹宇內部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撐起殿頂,
大殿是用來存放祭天時所用的祭祀神牌,
皇天上帝的牌位就供奉在正中央,左右是皇帝祖先的牌位。
屋頂上的三層藻井層層收進,做工繁複,中間有條金龍,很是美麗。
東西各有一個配殿,配殿後方被一堵圓形圍牆包圍著,
因為牆面堅硬光滑,有利於聲波傳遞,稱為回音壁。
據說如果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方回音壁下,面向北方輕輕說話,能清楚聽到。
當天大概是因為人太多了,我和朋友嘗試並不成功。
另外,大殿道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有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
在皇穹宇關閉門窗,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時候,
在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一聲回音,在第二塊石板擊掌可聽到兩聲回音,
在第三塊石板擊掌可聽到三聲回音。
可惜遊客這麼多,不太可能達成。
配殿裡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
走出皇穹宇,就是圜丘。
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每年冬至在祭天台上舉行祀天大典。
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為現在的樣子,共分三層,都有和白玉欄板,
壇面則用艾葉青石鋪設,每一層的台面石和欄板都用九的倍數鋪設,
通過對九的重複運用,強調天的至高無上。
我們先爬上三層圓形壇台的最上層,旁邊都有和白玉欄板,
中央有一塊石板稱為天心石,理論上站在上面說話聲音會被欄板反射,特別宏亮,
但實際上這麼多遊客圍繞著,聲波早就都被這麼多物體吸收掉了。
天心石的周圍鋪了九圈台面石,第一圈九塊,第二圈十八塊,
以此類推,第九圈有八十一塊,寓意九重天。
往北面望過去,是剛剛我們走過的皇穹宇和祈年殿。
祭天台外圍有兩層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有欞星門一座。
接著我們遇到超大西北雨,一群人狼狽地躲在收費亭裡,
身體都淋溼了,過了好一會兒雨終於停了,我們又繼續走。
這是南邊的門,如果要遊天壇,應該要從這邊往北走比較順。
回到圜丘,從下方看,是三層圓形祭壇無誤。
西邊和東邊各設燎爐兩座,分別焚化祭祀從位供品,
東側是日神與各星辰之神的供品,西側是月神和雲、雨、風、雷諸神的供品。
西南側有望燈台三座,祭祀前一晚會點燈。
1914年袁世凱祭天時伐倒兩根,現在只剩一根木桿了。
圜丘東南方有八座燎爐,分別焚化清朝前八位皇帝的供品。
燔柴爐是綠琉璃砌築成的磚爐,
祀天大典時,先放上一隻刨淨牛犢,用松枝燔燒以迎天神。
禮成後,皇天上帝神案上所有供品和祝版、祝帛都要運到爐內焚燒,
皇帝也需在一旁恭立目視。
看完了歷史建築,開始閒逛像大公園般的園區,
草地和樹林真的很美,不過不能踩進去。
菱形紋路的樹幹,也太巧妙了。
神樂署在天壇園區西南角落,坐西朝東,
可能是我們太晚到了,門已經關起,無緣一見。
神樂署掌管祭祀樂舞人員的教習與演奏,被譽為明清兩朝最高的禮樂學府。
最初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內有兩座殿廳,四週有廊房相通,
殿前有廣場,可供排演。
旁邊還有一個建築,叫做齋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
是皇帝祭天大典前三天齋戒的地方。
宮牆兩重,外有兩道御溝,內部有六十多個房間,還有一座鐘鼓樓。
我們到的時候,很可惜齋宮也已經關閉。
以後若要到天壇,還是應該早點到,多預留些時間。
從齋宮門口走出去,是美麗的綠色隧道,看起來真是賞心悅目。
當時正是槐樹開花的季節,一陣大雨打落了不少小花。
經過月季園,進去繞一圈,有不少花。
我們要去搭地鐵,於是往東走,來到花甲門,在丹陛橋西側。
通常皇帝祈穀要從丹陛橋走到祭壇,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
弘歷(乾隆皇帝)已經六十歲,感到力不從心,特闢此門以減少皇帝行走之勞。
過了丹陛橋,來到東側,見到許多人在長廊下閒坐聊天,
這長廊寬五米,長350米,共72間,又稱七十二連房,連檐通脊,
是宰牲亭、神廚、神庫連結祈穀壇的封閉式通道,祭祀前夕,廊內懸燈,
典禮所需玉帛牲醴、粢盛庶品等供品,就沿長廊送上祭壇。
最後是七星石,不過如果仔細數,可不是只有七個,而是八個。
最初在明嘉靖年間放的是七塊巨石,
上刻山形紋,訛傳為隕石,其實寓意為泰山七峰。
滿族入主中原後表明為華夏一員,乾隆皇帝詔令在東北方增設一石,
有華夏一家、江山一統的意思。
逛了一下午,腳有點痠了,搭地鐵回小寧同學家去。
北京地方很大,地鐵線很多,還算方便,不過搭車的人很多。
北京地區通常用"環"來算,我們住在五環的範圍,有點往外走了,中間還要換車。
雖然如此,有了搭地鐵的經驗,就知道可以怎麼搭到別的景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