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到台灣音樂館參加兩場講座,發現它的三樓換了新的展覽,
是關於臺灣作曲家陳茂萱的特展。
讀音樂科系時就知道他,但對他其實不太瞭解,於是上樓看展。
陳茂萱生於1936年,今年剛過世,
是臺灣現代作曲家,曾經是師大的音樂系主任。
長方形展場中間做成閩式建築燕尾脊的樣子,中間擺了些譜,也可以聽音樂。
兩側靠牆則是他一生的展示。
入口兩側掛了許多寫上西元年份的木牌,這一側是人生紀事。
1986年是我北上讀書那一年,
當時陳茂萱老師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擔任系主任與研究所所長。
另一側則是音樂作品的年份。
我知道陳茂萱老師,但是對於他的作品還真不瞭解,看完展覽才稍有概念。
其實我覺得年份和作品可以做在同一面就好,不用翻面,也看得比較清楚。
這個桌子布置很特別,陳老師學的是西方音樂,但家族淵源其實很傳統。
陳老師來自北港陳氏家族,第一代祖先在清乾隆時期(1759年)從福建來臺,
落腳在前有七座池塘的嘉義新港南壇,
晚上池塘會有廟宇和月光的倒影,所以將家廟命名為〈水月庵〉。
這次的特展名為〈水知月音〉也是從這名字而來。
陳家第六代陳世南(陳茂萱祖父)是北港南管樂團集英社創團成員,
擅長演奏二胡,也會笛、簫、古琴等樂器,常參加北港媽祖廟會南管陣活動,
開啟陳家學習音樂的起源。
1925年日治時期開始有西方文化進入臺灣,
北港出現臺灣南部最早的民間西樂團新協社,也參與北港媽祖遶境。
1931年改名為北港美樂蒂樂團,光復後再更名為北港樂團。
陳家第七代子孫陳家湖(陳茂萱父親)精通小號演奏,
他於1931年加入北港美樂蒂樂團擔任指導,
聘請日本退役軍樂指揮及日本音樂家擔任樂團技術指導,
還提供自家水月庵旁空間供樂團練習。
陳家湖無酬擔任北港樂團指導長達65年,
創作了北港樂團團歌及我愛鄉土北港等作品,
並為樂團添購樂器、服裝等,出錢出力。
現場展示的蘇沙號(一種低音號)是當年陳家湖為北港樂團所購,
是臺灣現存最早的蘇沙號之一。
陳茂萱是陳家第八代長孫。
他會跟著祖母在街坊聽說書,
家裡則有熱愛西樂的父親與各種樂器,如:風琴、小號、長笛、爵士鼓。
二次大戰期間,他的父親以一甲甘蔗田的價格向離臺日人買下河合直立式鋼琴,
是北港最早擁有鋼琴的台灣家庭。可以想見家裡經濟條件相當好!
水月庵的神桌前是家人練習器樂合奏的空間,想想這畫面就很特別。
陳茂萱的父親堅持要他讀音樂系,1955年他進入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就讀。
大四成為許常惠教授的學生,開啟他「以尋根找本創作音樂」的想法。
後來他以西方音樂框架講述東方內涵的作風聞名,
採用中國調式音階,發明陳茂萱式現代音階,
再結合臺灣在地經驗與西法技法結構。
原來陳茂萱有自己的音高理論,還自創現代八卦音階,好奇特。
音樂除了音高,還有節奏,通常都使用單一拍號,
不同聲部使用不同拍號很困難吧。
1976年創作的第一號交響曲採用臺灣福佬民歌為素材。
1983年由張大勝指揮在德國演出,獲得熱烈回響。
1977年由廖年賦在美國演出,當地華僑稱此曲為台灣交響曲,
並在商場大樓外掛上「臺灣交響曲萬歲、臺灣獨立萬歲」的布條,
陳茂萱與廖年賦卻因此被視為潛在的臺獨分子而遭警總約談。
1970年代後,陳茂萱研發西樂教材。
1983年集結他的作曲學生創立臺灣璇音雅集,
共同推廣音樂創作與音樂教材。
看到這本好熟悉,我讀音樂科系時有用到這本試唱教本,非調性不好唱啊!
展唱最後面有個大屏幕,播放演奏影片與音樂,
在神桌前演奏大提琴,這畫面我還真沒想過。
最後看了一下中間的幾份譜,也可以聆聽音樂。
這首是第一號交響曲,要看的重點就是採用了思想起的旋律。
第二頁有標示出來,並說明陳茂萱曾親自標記第一主題旋律起點。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要看的是「軍團出師的鼓樂節奏」。
自己看不一定看得出來,不過這譜有標示出來。
第四號鋼琴奏鳴曲採用了八卦中的離卦音階,
卦中的長短用全、半音來代表。
另一首小奏鳴曲有他的手稿解說,是為了水月庵而寫的,因為有倒映的意象。
怎麼倒映呢?來看看譜,很特別喔!
這譜可以倒過來彈,彈出來的音樂跟正著彈一樣!
我知道巴赫有左右手交換彈的曲子,也知道有把旋律倒著唱的歌,
這個把譜倒過來也能彈出一樣的音樂第一次看到,好新奇。
最後是一首歌,叫做踢踢踏,裡面用短短長的節奏來表現木屐聲,
感覺是一首很有活力又很可愛的歌曲。
以前用過陳茂萱老師的是唱教材,也只知道陳老師的大名,
這次看過展覽才知道他的創作特色,之前的講座應該要參加的。
這展覽會持續到明年的二月25日,大家可以到臺灣音樂館三樓參觀喔。
臺灣音樂館 臉書粉絲頁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週一及國定假日不開放)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電話:8866-960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