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圍繞著瑪拉發展,她曾遭受攻擊,描述經過時,感覺好像只是她的幻想,不是真的發生過。幾年後來到山上參加同學會,氣氛更是詭異,在她搜索房間找同學的時候,看到了寶琳娜寫的懸疑小說,書中有幾個設定,他們的同學會就好像依照這個設定來設計的。
她在雲霧小屋裡好不容易找到了其他人,大家卻互相猜忌,到底誰才是主謀?他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隨著同學們一個接著一個死亡,她用她的高敏感度感知,慢慢地解開謎題,努力的活下來。留下來的人嫌疑越來越大,更容易聚焦找到主謀,但也因此揭開了瑪拉不知道的同學惡行,那個讓她的家庭與人生支離破碎的惡行。
欺善怕惡是這個社會常見的行為,所以太善良總是吃虧。但是人心隔肚皮,沒有立刻反擊,不代表心中沒有怨恨,而怨恨累積起來是很可怕的,終有一天會爆發出來,如果不是自己瘋了,就是做出驚世駭俗的行為。沒有人不想正常平順地過日子,但若被激怒,就很容易做出失去理智的暴力行為。一個人如果能在被激怒的狀況下還很鎮定,那就真的很有修養,我相信應該是極少數的人才能做到如此。
作者最後還利用了做為作家有廣大讀者閱讀作品、但卻不需要知道作者長相的特性來發揮,尤其現代一切都用電子通訊,即使是出版社,是否也可能沒見過作者?這麼一來,即使出書的作者名字一樣,但或許換了人也不會知道。想來有點詭異,但的確是有可能的。
以前看古裝劇裡有易容術覺得很厲害,現代除了化妝,也有很厲害的整容手術,若要把兩人整容得很像,似乎也不無可能,如果有心犯罪,製造混淆,這也是可利用的一點。
第一次閱讀德國作家費策克的作品,原本以為只是在寒冬中發生在杳無人跡雪山雲霧小屋中的驚悚同學會,但在同學們相繼死去,慢慢抽絲剝繭之後,竟有個令人驚奇的反轉與結局。不得不說作者的心思縝密,相當有創意,同時也傳達出他對現代社會中暴力受害者的關懷,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
* * * * * * * * * *
【內容簡介】
在雪山上的高中同學會,雲霧小屋的八人中,只有一個人會活下來……
高中的瑪拉・霖德伯格兼職快遞員的工作時,在廢棄醫院內遭遇蒙面人襲擊。經過多年手術與心理治療後,她的大腦也因此擁有極短時間內察覺異常及記憶的能力,而那時扭打過程中蒙面人不時發出咳嗽聲,成為唯一她可以緊抓的線索。
收到同學會邀請函的瑪拉以為只是一場簡單的聚會,一段放鬆身心的旅程。但當她來到雪山小屋時,小屋內空無一人:房間還推放著行李箱、餐桌的刀叉還留有溫度、壁爐閃爍著火光,彷彿有人在進行一場拙劣的惡作劇。
直到當小屋內迴盪著熟悉的咳嗽聲,像惡魔般的口哨聲勾起記憶中的噩夢,那個企圖在廢棄醫院裡殺死她的蒙面人又出現了……
【作者簡介】
瑟巴斯提昂‧費策克Sebastian Fitzek
一九七一年生於柏林,德國驚悚小說天王,被譽為德國的史蒂芬.金,曾多次獲得德國驚悚類最佳圖書讀者獎,二○一六年,費策克以《包裹》獲頒歐洲驚悚文學獎(European Crime Fiction Star Award),對正在慶祝出道十週年的費策克來說,意義非凡。
費策克的第一本小說《治療》就一鳴驚人,榮登德國亞馬遜、《明鏡週刊》、《明星週刊》等暢銷排行榜冠軍,並獲得德語區最具權威性的驚悚小說獎項「克勞澤獎」(Friedrich-Glauser-Preis)提名;小說《記憶碎片》則被《星期天泰晤士報》(Sunday Times)票選為「過去五年最佳犯罪小說」。費策克至今發表了二十本暢銷鉅作,全球銷售總數逾六百萬冊,翻譯授權超過二十七種語系,成為少數能打進英美等驚悚小說發源地的德國當代作家。
費策克現居柏林,筆下的故事也多半發生在此,他大學時期研讀法律和獸醫,後獲得專利法博士,曾在多家德國電台擔任主編和專案總監。他熱愛打鼓和打網球,已婚,育有三名小孩,同時也是早產兒童協會的贊助人和德國兒童食品協會大使。
在費策克的作品中,曾多次觸及虐待兒童的議題,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這樣的劇情特別令他震撼,不只是因為「寫出了自己靈魂深處的恐懼」,也更能觸動讀者的心。他認為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是家庭故事,因為「邪惡和良善往往源於非常類似的家庭」,費策克較不喜歡描寫露骨的暴力場面,善於刻畫讓受害者身心皆受折磨的心理因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面臨難以解釋的暴行,而我試著在作品中,了解這些暴力,探究其動機和成因」。
費策克個人官網:www.sebastianfitzek.de
相關著作:《返家》《禮物》《孩子》《病人》《包裹》《包裹(首刷限量解謎包裹版)》《獵眼者》《集眼者》
【譯者簡介】
江鈺婷
像風一樣的女子,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墨爾本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現旅居德國,但泰國才是鄉愁。譯有《性、愛欲、人文主義》、《邊界的故事》、《在虛無與無限之間》、《為什麼要學歷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