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7223957.JPG

 

 

2015/7/22 到北京紫禁城走了一天,腳很痠,

遊記也終於來到最後一篇了。

中路和東路都已經看完,就只剩西六宮了。

養心殿雖然也在西側,但因為接近中路乾清宮,上次已經先介紹。

剩下來的西六宮,是后妃居住的地方,

看起來有不少宮殿,其實開放的地方不多。

 

 

P7223976.JPG

 

養心殿的後方就是永壽宮,可是大門深鎖啊。

據記載,永壽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長樂宮。

至萬曆四十四年(1616)才更名為永壽宮,是明代妃嬪、清代后妃居所。

光緒之後,永壽宮前殿、後殿均為大庫,用來收貯御用物件。

永壽宮後來被闢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室,曾有過銅鏡展與清代嬪妃生活展,

2011年起關閉,現在則不定期舉辦各類臨時展覽。

看來想進去看得靠運氣啊。

 

 

P7223979.JPG

 

接著來到太極殿,看起來很老舊,並沒有重新上漆,

門也沒開,只能在窗邊看。

同樣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原名未央宮。

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

因此嘉靖十四年改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

太極出自《周易》,意即宇宙之本體。

明朝時乾清、坤寧兩宮火災,明神宗朱翊鈞曾在此居住十數年,

是明清歷史上唯一在此居住和處理政務的皇帝。

清代為后妃居住,慈禧太后曾居住在此。

 

 

P7223980.JPG

 

好大的玉如意,上面雕刻有龍呢。

 

 

P7223981.JPG

 

側間有床,應該是個臥室吧。

 

 

P7223982.JPG

 

 

接著要去翊坤宮,因為不在同一個圍牆內,所以要走到外面的通道。

 

 

 

 

 

P7223983.JPG

 

要進毅坤宮,先過翊坤門。

 

 

P7223984.JPG

 

進門後有個"光明盛昌"屏門。

 

 

P7223991.JPG

 

翊坤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萬安宮,

明朝嘉靖十四年改名翊坤宮,是明清時期妃嬪的住所,

目前是宮廷生活原狀陳列,但不能進入。

屋簷上的彩繪幾乎都掉了,失去了皇家的光彩感。

 

 

P7223985.JPG

 

門前有銅爐、銅鳳、銅鶴、銅缸,狀態倒是不錯。

 

 

P7223988.JPG

 

明間正中設有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

上面有慈禧太后題的"有容德大"匾。

兩側各有東、西次間與梢間。

 

 

P7223989.JPG

 

後方則是體和殿,與翊坤宮一樣面闊五間,

前廊檐下掛著"翔鳳為林"匾。

 

 

P7223990.JPG

 

清光緒十年(1884)慈禧太后五十壽典前,

把翊坤宮後殿拆除,改建成穿堂殿體和殿,使翊坤宮和儲秀門相連。

慈禧太后曾在體和殿接受朝賀,為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P7223993.JPG

 

最後是儲秀宮,也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原名壽昌宮,

嘉靖十四年改名儲秀宮,明清時是妃嬪住所。

晚清時,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數年。

光緒十年為慶祝慈禧太后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大規模整修,

現存建築是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

殿前有戲珠銅龍和銅梅花鹿。

 

 

P7223996.JPG

 

 

西梢間曾是慈禧太后臥室。

 

 

 

 

 

 

 

P7223998.JPG

 

 

東梢間北側有八方罩,內有桌案。

東側靠牆桌上有鐘表和一對象牙寶塔,

並沒有床,顯然不是休息用的臥室。

 

 

 

 

 

 

P7223994.JPG

 

1910年紫禁城內安裝十門用戶交換機,

在後宮設專用電話六部,是中國最早的皇家電話局。

 

 

P7223995.JPG

 

電報使用的數字表。

 

* * * * *

 

逛完了宮院,來到中軸線最後方的御花園,

南北長80公尺,東西長140公尺,面積12000平方公尺,

看數字應該不小,但我印象中感覺沒有很大,

可能是我把皇宮裡的花園想像得應該更大。

園內有數百年古柏、藤蔓和海參石、木化石等盆景。

殿、亭、樓、閣二十多座,

對稱分布在中軸線東西兩側 。

 

P7224005.JPG

 

 從西邊進入,先看到養性齋,齋前有凌霄花。

建於明代,平面成凹字型,

和東側的絳雪軒凸字形建築相對稱。

 

 

P7224008.JPG

 

這美麗的植物應該是龍爪槐,

樹幹很粗,應該也是古樹了。

 

 

P7224130.JPG

 

這裡也有牡丹,只可惜不是花季。

 

 

P7224131.JPG

 

 

走到東邊,來到萬春亭,明代所建,

清朝曾在此供奉關帝像。

上圓下方,四面出抱厦,平面為十字形重檐多角亭,

與西邊的千秋亭構造裝飾完全一致。

御花園裡有四個亭子,是依照五行方位來命名,

東方屬春,西方屬秋,所以萬春亭在東,千秋亭在西。

 

 

P7224132.JPG

 

萬春亭的門口有圓柏,造型奇特,俗稱人字柏,

至少是幾百年的老樹了。

 

 

P7224137.JPG

 

萬春亭內的藻井有貼金雕蟠龍,

旁邊的木頭雖然看起來老舊,

但仍可看出是很繁複又華麗的裝飾。

 

 

P7224135.JPG

 

浮碧亭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建成,

建於橫跨長方形水池的單孔橋上,

亭下池中水引自紫禁城護城河。

南北各出階,方形,四角攒尖頂,覆綠琉璃瓦,

黃琉璃剪邊,南面接卷棚敞軒抱厦。

與澄瑞亭位置對稱,形制相同。

 

 

P7224142.JPG

 

堆秀山建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在觀花殿原址上,

倚北宮牆疊太湖石堆上。

山高約十米,頂上建有御景亭,有磴道直達,

是清代帝、后、妃重陽節登高的地方。

若說登高,這也太矮了!

不過要皇家人真的去爬山也很困難,

若是要坐轎子,苦的還是抬轎人,

所以還是在御花園登這小山方便。

門並沒有開,無法上御景亭,不知道能看多遠。

 

 

P7224143.JPG

 

中軸線上的天一門與門前的銅鍍金獬豸,

這門是在明嘉慶十四年(1535)年所建,

是欽安殿院落的南門,

取自易經"天一生水"的意思,

有祈求平安、防止火災的意思。

 

 

P7224150.JPG

 

進門後有連理柏,看得出頗有年歲。 

 

 

P7224144.JPG

 

連理柏後面就是欽安殿,不能進入。

欽安殿座落在紫禁城中軸線偏北,是御花園主體建築。

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四周有牆垣,自成格局。

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重檐盝頂,安鎏金寶頂。

明清兩代都在此供奉、祭祀道教諸神中的水神-玄天大帝。

 

 

P7224146.JPG

 

院裡的琉璃亭是祭祀時用的焚帛爐。

 

 

P7224149.JPG

 

這個看起來應該是香爐。

 

  

P7224154.JPG

 

西側的千秋亭,與前面介紹的萬春亭構造裝是一致,

明清兩代都在此供佛,同治帝神牌亦曾供奉於此。

 

 

P7224155.JPG

 

千秋亭的北邊就是澄瑞亭,

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建成,

也是在橫跨長方形水池的單孔橋上,

與東側的浮碧亭形制相同。

 

 

P7224157.JPG

 

延暉閣建於明代,黃琉璃瓦卷棚歇山頂,

與堆秀山在東西對峙。

曾為清代選秀女之地。

清乾隆、道光、咸豐等皇帝常登此閣賦詩娛樂。

嘉慶帝將乾隆帝御筆書萬餘幅珍藏於此,

並作了一篇《延暉閣記》。

 

 

P7224159.JPG

 

御花園已經快走完了,要從紫禁城北門離開。

承光門內有隻鎏金銅臥象,

順著方向往北走就離開紫禁城了。

 

 

P7224161.JPG

 

 北門就是神武門。

 

 

P7224163.JPG

 

走出神武門往回望,

就能看到故宮博物院和神武門的牌匾。

神武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

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

後因避開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稱神武門。

台上為重檐廡殿頂門樓,內設鐘鼓,

用以起更報時,但皇帝居宮中時不鳴鐘。

城台開三門,帝后走中間正門,

嬪妃、官吏、侍衛、太監及工匠等均由兩側的門出入。

門外匾額"故宮博物院"為歷史學家郭沫若於1971年所題。

 

 

P7224164.JPG

 

北京紫禁城故宮博物院,再見了!

 

arrow
arrow

    Big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