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安平古堡和老街,我們開車打算前往英商德記洋行,
沒想到先看到了德商東興洋行。
時間不早了,我們二話不說,馬上下車看看。

既是德商,當然就是德國人來開的囉。
這是清朝時德國人到台灣來設立的對外貿易行號,
建築下面設有基座,看起來可以防水淹入室內;
拱廊欄杆是用綠釉花瓶來裝飾的。

大廳走廊牆上還掛著一幅大大的德國國旗,
是在提醒我們來到了德國的領地嗎?

前面的磚造迴廊感覺不錯,可以坐下來休息,喝杯咖啡。
房子開以七間,有長窗(門),外附百葉窗可遮陽。
裡面的展示廳有介紹德國的一些名人,
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一些音樂家囉,像貝多芬和舒曼等,感覺很熟悉。
簡單逛完就趕緊到下一站英商德記洋行囉。
* * * * *

要參觀英商德記洋行得先買票,進去之後才知道,
原來常看人介紹的樹屋就在這裡!

樹屋的位置是以前英商德記洋行的倉庫,現在都被大榕樹佔滿了。
我們到的時候快下雨了,天色很暗,
拍起來有點陰森森的感覺,就沒拍很多了。

我們順著後面步道走上去,可以看到河中的沙洲上有一大群鳥聚集,
遠遠看起來好像是白鷺鷥。

這裡設了一個古早時代的水車讓人踩,
之前有兩個人坐在矮的地方面對鏡頭踩,
後來看到這兩個人坐在高處被對鏡頭踩,
我想應該是背對鏡頭這樣踩才對吧?!

終於,來到了英商德記洋行的樓房,是白色粉牆,
和剛才的東興洋行一樣有拱廊,可以避雨和日曬囉。

英商德記洋行為清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
英國人來台南設的茶葉出口貿易商行,
沿著樓梯上到二樓,就是現在的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這樓梯和二樓也都是用綠釉瓶做拱廊欄杆,也是中西合璧的建築。

我幫表妹在迴廊上拍一張相片,表妹帶我到處玩耍,真是辛苦了。
我很感謝她這次的熱情招待唷。

仔細比較一下兩個洋行的建築格局看起來是不是很像呢?
不過英商德記洋行似乎大一些,白色粉牆在當時的磚瓦房子中也特別不同。
在英商德記洋行時已經開始下雨,我們很快進去看了一下,就跑出來了,
後來雨下得好大,不一會兒路上就有積水囉。
那天的台南之旅到此畫上句點。再見囉,台南,我們後會有期。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