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國中數學課學過,農曆與國曆每十九年會重覆一次,是因為十九是國曆與農曆的最小公倍數。不過我今年過十九倍數的生日,卻差了一天,好奇心驅使之下,我在網路找資訊研究了一番,才發現國曆與農曆的配合並不是那麼簡單,農曆的安排更是複雜許多,想暸解的話,需要有一點點耐心。

 

基本上國曆與農曆生日每十九年會湊在一起的論點沒錯,不過也可能早一天或晚一天,這和國曆閏年數有關。怎麼說呢?十九年裡面有可能有四個國曆閏年,也可能有五個閏年,如果這十九年裡有五個國曆閏年,國曆天數就多了一天,農曆生日就會早一天出現,我今年的生日就是這種狀況。如果要剛好國曆與農曆生日同一天,那麼這十九年之間只能有四個國曆閏年。因為我出生時算是在四個閏年週期裡,之後會有三次五個國曆閏年的週期,所以我要等到第四次週期才會真的同一天,也就是說,要七十六歲國曆和農曆生日才真的會在同一天,喔,好久喔!

 

以前覺得生日在國曆閏年的二月二十九日的人最可憐,每四年才能過一次生日,但是如果一定要過同一天生日,農曆閏月生的人也很可憐,因為閏月雖有至閏的規則,但並沒有固定哪一年閏哪一個月。不過農曆生日若是在閏月,是可以算成下個月同一天生日,我想二月二十九日出生的人,也可以算二月二十八日或是三月一日生吧。

 

 

 

至於農曆閏月和置閏月的規則,有幾個有趣的資訊供大家參考,有點複雜,但搞懂後也蠻好玩的,要自己算的話,當然就沒那麼簡單了,得把日曆和節氣都拿來排才算得出來:

 

一、冬至一定在農曆十一月,又稱為子月;漢以後的曆法都是建寅,所以正月是寅月。國曆的英文命名,其實也是從三月開始算起(一到六月都是用神的名字命名,七、八月是皇帝名,九月septem是拉丁文裡七的意思,接下去的十、十一和十二月分別是拉丁文裡八、九、十來的。



 




二、兩個冬至之間稱作一歲,兩個農曆正月初一之間叫做一年。要不要閏月,是看一歲中的月份是不是完整月來判斷。在一歲中,不包括兩個冬至月份所在,如果是十一個整月,則無須置閏;如果有十二個月,則第一個無中氣的月份就是前一個月的閏月。

 

三、什麼是完整月?什麼又是無中氣呢?完整月就是農曆的一個月中,要有節氣和中氣。大家應該聽過二十四節氣,嚴格說起來,應該是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相對的中氣,春、秋分和夏、冬至都屬於中氣。因為兩個中氣的間隔可能比一個月長,所以農曆的月份有可能只有一個節氣,而沒有一個對應的中氣。相對的,兩個中氣的間隔也可能比一個月短,所以農曆一個月份中有可能有一個節氣和兩個中氣。


 


四、通常十九年置七個閏月,閏年有十三個月,但並沒有第十三個月的名稱,都是用閏月來稱呼。維基百科裡還有閏月份的統計表,閏月出現最多次的是五月,到目前為止十二月是從來沒有閏月過的。

 

雖然有一點複雜,是不是很有趣呢?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這麼奇妙的計算日期方法,真是太讓人佩服了。

 

 

參考網頁:

 

維基百科英文"Gregorian calendar"(國曆的英文寫法)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gorian_calendar

 

維基百科中文"農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8F%E6%9B%8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g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