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研習時有個同事正在閱讀今年十月三日的國語日報,在家庭版看到下面這篇文章,我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在網路上搜尋。我在國語日報的網站找不到這篇文章,只在台北市家長協會製作的家長學苑找到,意外發現這個網站有許多不錯的文章,對於親子教育有興趣的人,可以上這個網站去看看。

至於這篇文章,除了文章裡指出的「家長」,其實我們也可以想想看,很多時候,作為一個成年人,已有固定思考模式的我們,是不是對於新觀念或是一些事實也很難接受呢?如果我們做不到,要求小孩子做到似乎也太為難他們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逃避、不接受只會讓事情更糟。我自己有時候也是很死腦筋,明知是死胡同,還是要鑽,所以就要一直不斷的訓練自己理性的思考,並多去看看不同的人和世界,讓自己更有彈性,也更能放下執著。

面對難題,我想起聖嚴法師提出的四步驟-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處理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簡單。如果能做得到,相信做人做事都更能輕安、自在。

 

**********************************************

 


是誰永遠教不會    ◎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國語日報2007/10/03 家庭版  


  十幾年前,當我們觀察評估孩子,發現他在生理或是心理方面亟需專業醫療或諮詢輔導時,好意建議家長:如果不施行早期療育,可能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深遠影響。多數家長聽了立刻啟動防禦機制,馬上強烈否認,以鴕鳥心態對問題視而不見;有時候,也會被聯想成對他們遺傳基因不良的指控。只有極少部分的家長,以理智來面對,積極尋找專業療育的協助。  


  近幾年來,形勢大逆轉,現在只要有點兒風吹草動,就忙著把孩子送「兒童心智科」,也不避諱說:「我的孩子有問題,需要諮商!」


 


哪裡有問題


 


  有個年輕媽媽問我:「我念幼稚園大班的孩子,老是會做一些奇怪的行為。譬如,晚飯後有人喝綠豆湯,有人喝紅茶,他偏要把紅茶加進綠豆湯裡,想嘗嘗混合的味道。這不奇怪嗎?」  


  聽到這個舉例,我心裡捏把冷汗,不禁深深感謝父母當年對我的容忍。  


  年幼時,那個階段的我和其他玩伴,樂此不疲的遊戲就是把從家中「偷渡」出來的飯後飲料胡亂混合,製造各種怪滋味嘗一嘗。大夥兒擠在泥塘邊,有時會加入一些雜草、沙土、泥塊……,玩一整個下午。那時,我們最大的樂趣是運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做稀奇古怪的實驗,當然也闖下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禍事。當時,我們並不知道腦子正轟轟烈烈的發揮求知求真、探索理解的實驗精神。現在我已能理解:這是驅動人類不斷進步、向上爬升的原動力,少了這類實驗精神,人類文明的進展,恐怕只能在原地踏步。  


  這個媽媽聽完解說之後,並沒有如釋重負的輕鬆舒坦。我感嘆:或許要說孩子需要做諮商輔導,才會令她放心吧!


 


父母身教


 


  我的手機響起,話筒傳來中氣十足的陌生聲音。有時,我真佩服讀者的神通,總有人能夠像訂購披薩一樣,有需求就隨時打電話給我……  


  對方很豪氣的省略人際客套,開門見山:「老師,我的孩子有問題。學校老師常在聯絡簿上寫:孩子常大嗓門對同學說話,影響了人際關係。我該怎樣教他說話小聲些?」我委婉回答:「你的聲音中氣十足呢!你家的人說話,是不是習慣這樣的音量?」  


  「對呀!這是我家的標準音量。」他亢奮的聲音像中大獎。  


  我提示他:「或許,孩子是在家裡養成了大聲說話的習慣。要他輕聲細語,須全家人一起努力才行。」  


  「老師,我們大人是改不了的啦!我要問的是:孩子怎麼教?」他的聲音夾雜不滿和不耐。這個主題又持續了十來分鐘,電話那一端的聲音依舊洪亮、精神飽滿:「老師,我的孩子還有個問題,他老是沒辦法分辨哪些話可以在家裡說,卻不可以在外面說。你說,這個孩子是不是有問題?怎麼教都教不會?」  


  我回答:「小一的孩子通常是直接又單純,認知能力還沒發展到能夠明確區分,哪些話可以對家人說,哪些話是不能坦白的對外人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不論在家或在外,要自我約束遣辭用字,儘可能圓融、委婉,保持一致,以後就不會有類似困擾了。」我開始覺得十分疲倦,有無力的沮喪。  


  「我們大人的習慣是改不了的,已經定型啦!我是要問你怎麼教孩子。還有,我孩子老是喜歡強辯、教訓同學,講話總是停不下來,在學校都被同學排擠,我該怎麼教他?」  


  我頭疼的說:「你的問題要從自己的習慣改起才行,只要求孩子改變,可能很難……」最後,我像戰敗的小兵,趕緊掛上電話,棄械而逃。


 


不能只教一次


 


  有個認真的媽媽,有課必上,且十分重視每堂課。每次她都帶孩子搶占第一排位置,正襟危坐,努力做筆記,但她所提出的問題都是:「老師,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為什麼總是教不會?」我想儘可能扮演好老師,卻不喜歡當著孩子的面談論敏感又傷人的問題。可是,這個母親堅持這是給孩子的機會教育,因此,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刻意問我:「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回家後自動自發做功課?」「為什麼孩子不會整理自己的房間?」「為什麼不能乖乖坐好,寫出工整的好字?」「我都教了他一次,為什麼孩子不能……」  


  我看著那個讀小二、敏感又內向的孩子,有許多不捨。我告訴年輕媽媽:「孩子的教育和養成好習慣要長時間培育。只講解、示範、教導一次,就要求孩子馬上達成,對孩子是不可能的任務。教養孩子不是『說一次』、『教一遍』就可以輕易達成的。」  


  每次她都靜靜聽完,真誠道謝後離開。可是,再見面時,她的問題還是一樣。我深深嘆了口氣,真想問她:「我很想幫忙,但請告訴我,為什麼經過這麼長的時間,還是沒辦法教會你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g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