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17,
上一篇提到吃過晚飯就休息,其實我記錯了,
晚上是到北海坑道搖櫓看藍眼淚,
不過那時已經不多,而且船在行進中無法長曝,
完全沒有留下照片,算是看個意思意思。
我們隔天就出發到東引,再隔一天回南竿,
白天又再去了一回北海坑道,我就兩篇併在一起寫。
北海坑道就在南竿遊客中心附近,
遊客中心前擺了些鳳頭燕鷗的裝置藝術,
這是馬祖的特色海鷗,但這一趟一隻都沒見到。
往這方向走下去就是北海坑道,
步道兩邊用酒罈和彈殼造型排成一排,很有特色。
往另一邊望去,就是大漢據點。
奇妙的是大漢據點不在行程上,
因為我們十多人分兩班飛機,
搭晚班的才有多的時間去走,我很幸運就是搭晚班的。
在大漢據點那一段海岸的海角是個印第安人頭像。
往北海坑道走,兩邊有些特色植物,
這是芙蓉,對應另一種更有當地特色的海芙蓉,
海芙蓉長在海邊崖壁上,改篇會有記錄。
有很多海桐。
入口前有個紀念雕像。
有同事說要這樣拍,來到北海道也~哈哈))
民國57年為了作戰需要所需,
在南竿、北竿、東引、莒光
各建了一座可供小艇靠泊的地下坑道碼頭,
隱藏軍力於九天之下,稱為"北海計畫",
其中最大的就是南竿的北海坑道。
軍方動員2個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和一個傾卸車連,
編成三組24小時不停趕工。
由於當時缺乏機具,
整個坑道僅用炸藥、鐵鍬和空壓機開鑿,
打通質地堅硬的花崗岩層,
過程犧牲了許多官兵的性命,
經過兩年多,820個工作天才完成,
可以想像當時有多麼艱困。
坑道位於鐵板海岸線,深入山腹,
水道成井字形交錯,坑道高18公尺,
寬十公尺,長640公尺,走道全長734公尺,
走完一圈需要30分鐘。
要跟著大家進入坑道,一探乾坤了。
門口漆成迷彩的樣子。
北海坑道會隨著潮汐漲退而關閉、開放,
需要注意漲退潮時間。
走道溼滑,走路要小心。
坑道上方和旁邊的岩壁並不平滑,
就是當時爆破或開鑿的樣子,
還可以在上面找到爆破點。
旁邊有坑洞展示威武的國軍部隊,
這感覺像是訓練嚴格、很厲害的兩棲蛙人。
開鑿坑洞時的模擬。
要進入坑道搖櫓前,先來看個影片,
還要穿上救生衣。
白天可以划獨木舟,也可以搭搖櫓船,
晚上就只有搖櫓船了。
我們分別搭兩艘搖櫓船。
往外看出去有個門,
以前應該是讓小艇進入停泊的水道門吧。
坑道內蠻幽靜的。
第一次去的時候很黑,
第二次白天去比較亮才拍到照片。
晚上去看藍眼淚的時候完全不開燈,
船家給大家拿小槳撥水,
水花震動才會看見藍色光點,但真的蠻少的。
如果要看藍眼淚,七月已經太晚,
想拍的話也要找岸邊才行。
坑道牆上可以看見不同高度的水痕,
漲潮的時候是無法進入的。
導遊說,曾經有颱風漲潮,
坑道內的海水幾乎要高到天花板了。
如果不搭船,可以走步道一圈,約30分鐘,
漲潮時無法走,所以會關閉。
以前的戰地,現在供遊客觀光,
時空與歷史的轉換好快啊!
第一批人先去搭飛機的時候,
我們就在旅遊中心裡看影片,逛逛免稅店,
有些文創商品還蠻不錯的。
各式餅乾、魚乾和紅糟。
等到導遊回來接我們,再帶我們到大漢據點走走,
從大漢據點,就可以看到北海坑道兩個海上的門。
我們從大漢據點的後門進入,
這裡可以看到海岸岩石,會讓人想到新北市的北海岸。
大漢據點一共有三層,所以還有樓梯。
最上層是連部,第二層有生活圈和預備機槍陣地,
最下層有四座90高砲陣地、簡報室、中山室、庫房、儲藏室等空間,
坑道寬約1.2至2公尺,高約2公尺,總長約430公尺。
據點位於南竿南方海岸,
與33、46據點及莒光島形成嚴密的火砲交叉網,
控鎖南竿與莒光之間海域。
民國64年坑道工程由陸軍登步部隊不分晝夜施工,
除用炸藥爆破,其餘就靠人力一寸依土挖鑿,
於民國65年3月29日竣工。
民國95年對外開放,這裡也是觀賞藍眼的最佳地點之一。
坑內只開放到五點,應該是在外面附近欣賞藍眼淚吧。
走到最下層去看90高砲,
牆上有介紹。
高砲就面對著大海,
以前肩負重責大任的高砲,
現在也已經生鏽退休,只剩觀光功能。
這裡的坑道是讓國軍駐守,
寬度不像北海坑道給船走那麼寬,
不過裡面有分支,走起來還蠻長的。
這些坑道也都是當時官兵們挖鑿出來了,
真的很不容易啊!
從大門口出來,外面的海天真的很美,
我們去的那幾天好像刮颱風一樣,
我們可被風給吹慘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