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JPG

離開井塘古村,我們回到青州市中心,要到古城街區。

我們回到阜財門,大馬路上就能看到這氣派的古城門,

今天就要從這裡進去逛逛。

這是青州南陽城的南大門,南陽城始建於北魏時期,

金、元、明、清是行省、府署所在,

磚城建於明洪武三年,高12米、厚6米,

城中有衙署、店舖、商號等,當時是山東的政治中心。

門洞內兩側各有三個藏兵洞,是守城官兵專用。

2013年依原貌原址修復,整個建築高29.8公尺,

上面的城門樓是磚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一間,

兩層重檐帶周圍廊歇山式建築。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東夷文化的發源地,有2200年歷史,

宋朝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都曾是青州知州,

宋朝有名的女詞人李清照與夫婿趙明誠也曾在1107至1127年住在青州。

 

(174).JPG

門邊有個雕龍石缸,看起來有歷史感。

 

(175).JPG

紅色城門大開,可以看見兩側的三個藏兵洞門。

我們踩著發亮的青石板,進入古城偶園街區。

 

(176).JPG

進了阜財門,兩側都是古建築。

導遊與大家約好集合時間後,就讓大家自己進去逛逛。

 

(177).JPG

我和同行友人就一路隨意逛進去。

城門邊有藝術銅雕,刻畫著舊時的生活。

後面廊下有人在賣扯鈴,也叫做抖空竹。

 

(181).JPG

對面有著青州呂劇的招牌,地上有一把這樣的胡琴,

音箱有點小,比較像高胡,表面蒙的是蟒蛇皮,

沒見到表演的人,大概剛好在休息。

呂劇又名"琴戲",1900年起源於山東琴書,

流行於山東,中國八大地方劇種之一,可惜沒機會聽。

上網搜尋看了一段,感覺和京戲類似。

 

(182).JPG

像是以前客棧的建築掛著酒坊的牌匾,

門口有大酒桶,旁邊有著立牌,看來是個賣酒的地方。

 

(179).JPG

抬頭看到好漂亮的木雕,非常精美的戰馬!

 

(186).JPG

放眼望去是步行區,兩側都是古色古香的房子。

看到有賣紀念品和童玩的店家就進去逛逛。

 

(188).JPG

路上人不多,看著這些木造房子,好像墜入時光隧道。

 

(189).JPG

有各式商店,但大多還沒營業,很安靜。

 

(190).JPG

廊下的小攤商先開始做起了生意。

 

(191).JPG

這些老房子雖然整修過,但看上去不至於太唐突。

 

(192).JPG

看著這些房子和各式的窗戶,很有韻味。

 

(193).JPG

沒多久就來到第一個牌坊,叫做海岱都會,四柱三門式。

海指的是東海,岱指的是泰山,

海岱指的是介於兩地之間的青州與徐州。

青州在古代是都會之地,也是軍事重鎮,

這牌坊是此地為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見證。

 

(195).JPG

五顏六色的毽子現在也不多見了,

小時候我練過跳繩和毽子,偶爾還會玩一下。

 

(196).JPG

這西江月酒樓很有古時候客棧的感覺,只是沒有客官。

我覺得這條街很適合拍古裝戲耶。

 

(201).JPG

走著走著,竟然看到石造兩層樓,屋頂還有十字架!

 

(203).JPG

走到正門一看,是天主教堂呢!

 

(204).JPG

可惜不開放,只能隔著鐵門拍照。

這教堂於光緒元年(1875)所建,占地45.6畝,

由教堂院、神甫院、修女院組成。

主教堂是哥德式建築,有歐洲教堂的樣子。

教堂毀於文革,1997年重建。修女院則為原建築。

門口看到有商店的那一棟,應該也是屬於這個教堂的建築吧。

 

(205).JPG

繼續走又看到第二個牌樓,是尚書里坊,

此牌樓是明朝進士石茂華所立,

據記載他曾任兵部尚書、三邊總督,聲名卓著。

 

(206).JPG

旁邊看到這牆和門都很有氣勢,

不過大門深鎖,也沒看到介紹,不知道是什麼來歷。

 

(208).JPG

這凱丰糕點看上去好像古時候樹林裡的小客棧,

招牌上還有清真兩字,想必是適合伊斯蘭教徒食用的糕點。

 

(210).JPG

牆上有前人的大圖,但不完全是平面,

有些地方凸出,算是半立體的藝術,做得很逼真。

 

(211).JPG

來到了偶園門口,原稱馮家花園,

曾為衡王府東花園,距今有五百多年歷史,

後來成為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馮溥告老還鄉住所。

馮溥(馮裕的七世子孫)在京城有萬柳園,偶園取"無獨有偶"之意。

 

(199).JPG

這段人行道上有青州十景磚雕牆,有國畫與古詩詞。

一路走過也有些銅雕公共藝術,很有文化與藝術氣息的地方。

 

(212).JPG

接著又來到第三個牌坊,後面還有一個,這條古街的牌坊還真多!

這一門科第坊也是四柱三門,頂坊有聖旨兩字,

明朝萬曆丙戍年(1586)由工部建造。

此坊褒揚的是馮氏家族從馮裕到四世馮琦這段期間的進士6人、舉人3人,

是青州的科地望族,被稱為北海世家。

這條偶園街上還有個馮府,即是此家族的宅第。

我們有經過,看起來並不特別豪華,比較像一般民宅群,就沒拍了。

 

(214).JPG

再往後走是大學士坊,這是為了表揚明朝青州府諸城縣人翟鑾而立。

翟鑾是明朝弘治十八年進士,官至謹身殿大學士,卒諡文懿。

明朝嘉靖年間立此坊,四柱三門式,是復建的牌坊。

 

(215).JPG

這條街上除了前面的天主教堂,還有個基督教堂,

感覺這條街以前應該很繁華也很進步。

門口沒有大門深鎖,就走進去看看囉。

 

(216).JPG

一旁的房舍好安靜,這窗戶看起來有點像小教堂。

 

(217).JPG

這棟看起來就像居住的地方,但也都沒看到人。

 

(218).JPG

這青州基督教堂也稱作拜主聖堂,始建於宣統二年(1910),

由英國浸禮會出資建造,屬於哥德式教堂建築。

這麼說來,至今也超過百年了,

清朝時就有外國人在這裡活動,青州應該是蠻重要的地方。

 

(221).JPG

路邊看到有人在去掉胡桃(walnut)的肉質綠色外殼,

原來中國的胡桃產量不小呢。

 

(223).JPG

老街很長,我看時間差不多,就走到這柱國坊回頭。

我發現前面兩個牌坊柱子前有獅子,第三、四個沒有,

這一個柱子前則是麒麟呢。

柱國是從一品勛階,此坊是劉珝(ㄒㄩˇ)有柱國文勛封號後所立的,

規格相當高,四柱三門,中間寬闊可通馬車,

一般是官員可走中間,平民要走兩邊小門。

現在這些牌坊都把兩邊圍起來,大家都能走中間了。

 

(225).JPG

看到有人在賣硯臺,有些驚喜。

現在幾乎都直接買墨汁來用,墨條和硯臺都不常見了。

 

(228).JPG

走回頭才發現基督教堂旁這建築外有介紹,

趨前一看,才知道是培真書院。

光緒七年(1881)英國傳教士懷恩光在青州創辦聖經學院,

1887年增設教會師範學堂,1893年遷到這裡改稱郭羅培真書院,

1906年與美國長老會合併,改名青州神道學堂,

後來成為齊魯大學分部。1917年改為教會的守善中學。

後來是益督師範學校校址,目前是濰坊工程學校北院。

 

(232).JPG

看到有人在賣糕餅模,甚是驚訝。

二十年前有馬來西亞朋友託我在台灣找粿模,

當時就不多了,這兒還有,不過這些樣子比較像糕餅模。

價格不貴又方便帶,我就買了一個長條有吉祥如意四個字的。

 

這條老街蠻有意思的,古樸但不做作,遊客不多很好逛。

我們準時回到城門集合,結束了青州的參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g Fish 的頭像
    Big Fish

    BigFish自由自在的魚《●)))><

    Big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