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的第三天早上,我和小寧母子來到大興善寺,
小寧的表哥在附近開商店,熱心的把小孩從公車站用電動摩托車載到大興善寺,
約好中午一起吃飯,他送我們進到寺裡,就先回店裡工作。
會到這兒來,是出發前小寧要我提出想去的地方,
我沒去過西安,一點兒概念也沒有,就上網搜尋,看看地圖,
我在地圖上看到大興善寺這名字,
想著怎麼跟台灣苗栗的大興善寺有相同名字,
當時我就跟小寧說,如果有機會,我想去看看,
她沒特別回應我,我想著西安有這麼多古蹟,可能不會去吧。
沒想到等我到了西安,小寧是想著要去大興善寺的,
她說他讀大學時曾和同學進去裡面,有些回憶,她想去看看,
我知道能去很開心,更沒想到這是一個蠻重要的寺廟。
大門正在整修,拍了幾張都不太好看,就不放了,
我們從側門進入,這紅色大門好像要進宮殿啊。
一進側門就可以看到平安地藏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
回到中軸線,其實這天王殿才應該是從正門進入後的第一殿,
裡面供奉的是彌勒菩薩。
兩側有四大天王,分別代表風調雨順,照片裡的順序由左而右是:
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抱琵琶,職調;
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劍,職風;
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執傘,職雨;
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握蛇,職順。
在彌勒菩薩的後方,是佛教寺院的守護神韋馱菩薩(或稱天將、護法),
頭戴金盔,身穿金甲,手拿用來鎮壓魔軍的金剛杵,有著古代大將軍的形象。
接著要到大雄寶殿,殿前有古老的香爐和佛頂尊勝陀羅尼石柱,
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歷史。
大興善寺是中國漢傳佛教密宗祖庭,漢傳密宗又稱為真言陀羅尼宗、真言宗,
最早建於西晉武帝二年(265年),原名遵善寺。
隋開皇二年(582年)建都大興城,寺院占城內靖善坊內一方之地,
隋文帝取城名"大興"二字,取坊名"善"字,將寺院賜名為"大興善寺"。
唐朝開元年間(716~720),
被稱為開元三大士的印度高僧善無畏、不空、金剛智在大興善寺翻譯佛典,
寺院為當時三大譯經場之一,尤以密教典籍最多,
因此大興善寺成為中國漢傳佛教密宗祖庭,
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地方,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還前去參觀過。
日本空海大師入唐求法期間,曾在此參學,學成歸國弘法,
因此大興善寺亦被日本密宗(真言宗)尊為祖庭。
這石柱上雕刻了佛頂尊勝陀羅尼,又稱為尊聖咒,
看起來是用兩種語言,我猜是中文和印度文,看起來很特別,
但我沒想到會是唯一由皇帝詔令天下僧尼每日必誦的咒語,
維基百科上說,唐代宗(776年)和日本清和天皇(860年)都曾經下詔,
命令全國僧尼每天須持誦21遍,
是出自的釋迦牟尼為救度善住天子所宣說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我想應該是非常殊勝的,可惜我慧根不夠,今天才認識這咒語。
隋唐時代佛教盛行,大興善寺有著重要地位,
但是到了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大舉滅佛,寺院毀損。
清朝曾有修復,但在同治年間又被毀,直到1955年,政府才撥款大修,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佛教重點寺院。
讀了這些歷史,也在陝西博物館看到影片介紹提到大興善寺的密宗祖庭地位,
可喜的是這次去參觀覺得頗有規模,但並沒有擁擠的人潮,更棒的是免費參觀!
接著來到大雄寶殿,
裡面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十八羅漢以及地藏菩薩。
走到寶殿背面有海島觀音菩薩和善財童子、龍女。
正前方有塊空地,地上看起來是柱子的地基,原來是轉輪藏經殿遺址,
轉輪藏經殿始建於唐代,用以收藏經書,"轉輪"為佛法常轉之義。
此殿在唐武宗時期被毀,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後又毀於戰火。
我在兩旁的花圃裡又發現了牡丹花!
接著有尊地藏菩薩銅像就立在戶外,
這是1985年日本真言宗信徒為緬懷祖庭而贈送的。
佛教於西元六世紀初,由中國、朝鮮傳入日本,
所以大興善寺與日本佛教的關係可說源遠流長。
同心圓形狀的盤香,在台灣我好像很少看到。
接著來到觀音殿,這裡的香爐是圓塔型,旁邊還有兩個大大的轉經輪。
裡面供奉的是我們熟悉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殿前兩側有古老的碑文,字跡模糊,後面另有現代說明,
分別是重修隋唐敕建大興善寺來源記碑和大興善寺法派碑記,都是清代留下來的。
西安是個有許多"碑"的地方,除了記載歷史,也有許多書法文化。
另一頭這碑比較有看頭,我也是拍回來查資料時才知道的。
上方寫著廣智三藏國師之碑,也稱為不空和尚碑,
唐朝建中二年(781年)所立,
是唐代中期重要書法家徐浩以楷書書寫的祖師銘記,
內容記載唐代密宗祖師不空三藏法師的傳教經歷,
以及曾任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國師的事蹟,
是研究唐代密宗發展及唐代對外關係的重要資料。
不空法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中國唐代密宗三大祖師,
當時常駐於大興善寺翻譯密宗經典,故有三藏的尊稱。
而不空三藏的弟子惠果法師後來又傳法給日本空海大師,
進而推動了日本密宗的傳播,為漢傳密宗做出許多貢獻。
至於寫的人徐浩,他習書遠承王羲之,
曾於肅宗朝中任中書舍人,天下詔書多出其手,
他寫此碑文時已經七十九歲高齡,字體圓勁雄渾,老練端莊。
他留存於後世的碑刻不多,廣智三藏和尚碑是他重要傳世碑刻作品。
觀音殿的兩旁分別是普賢殿和文殊殿,
看這兩位菩薩的坐騎,應該就能分辨誰是誰了吧。
再往後面走去,中庭裡有一棚紫藤,看到解說才知道,
它是明朝末年所植,已有三百多年的樹齡,哇,看盡人事變化呀!
這裡有兩個小池子,池裡好多烏龜,
後來又有人拿一袋烏龜進來,我才知道是放生池。
小寧的孩子還小,對建築可能沒什麼興趣,但是對烏龜很有興趣,
在這裡看了好久也不想走,正好可以讓我慢慢逛。
寺院最北邊就是這座法堂,是寺院裡講經、傳法的地方,面闊七間,
正門上的匾額"覺悟群生"是清朝光緒皇帝的御筆。
兩邊還有側間,是和尚們住的地方,禁止遊客進入,
中午時間也看到和尚們拿著碗出來吃飯,
這可不是一間僅供人參觀的寺廟。
庭中古柏十餘株,沒仔細看是否有標出樹齡。
後來到北京,發現更多古柏,還用三百年、五百年分顏色掛牌呢。
往回走,發現西側有觀音洞和舍利塔,這裡也有蜀葵,還算常見。
這裡的珊瑚樹結了很多果子,有果子我就會認了。
左下角應是麥門冬。右上角應是某種梧桐樹。
右下角長得像小梨子的則是核桃,呵呵,我愛吃核桃。
東側有金剛堂,裡面是讓人請佛像回家的地方,我們看了一下就出來。
門口有(外國)人(老師)在教學生畫畫,小孩也去幫忙清燭臺,
就讓我們在這裡又待了好一會兒。
中日文化交流紀念碑,記載了兩國佛教密宗的淵源。
離去前,發現文殊殿外有轉經輪,我們沿著外圍走了一圈,轉轉經。
接著走去小寧的表哥開的店,在路上看到一大排可租借的腳踏車,
想起我們的U Bike,可惜我不知道怎麼用。
他們搭公車用卡片也打折,我猜和我們的悠遊卡用法應該很像。
小寧表哥店裡賣麵食、包子和雜糧,門口有個賣菜和水果的小攤。
當天要一起去吃午餐,下午表哥說要陪我們去曲江池,
在等表嫂收拾的時候,我就到隔壁水果攤看看,難得看到杏,就買了一些。
那有條紋的香瓜,小寧說是梨瓜。小香梨肉質蠻細的,好吃。
旁邊那看起來好像是苦蘵的果實,台灣有,我就不買啦。
午餐我們到一家清真餐廳,各點了泡饃,又點了幾樣菜,吃得很飽。
那大餅就是"饃",要自己剝成小塊,然後再請服務員拿進廚房加湯,
這泡饃我第一次吃,加上湯頭味道還不錯,就是剝得有些費工。